防疫變成持久戰 內循環成救命圈

轉眼間,今年過了差不多5個月,雖然新冠肺炎疫苗已面世,但病毒變種愈揭愈多,近日東南亞多地爆發新一波疫情,新加坡更再度實施封城來應對。國際經貿活動遲遲無法全面重啟,防疫沒完沒了,已變成一場持久戰。眼見外部需求復甦無期,中、美皆將政策轉向至管理內部需求,以撬動「內循環」來救經濟,此舉的後果將深化中美脫鈎,當「內循環」動力亦消耗殆盡,而全球市場運作仍無法重納正軌的話,戰爭可能就是最後的解脫!

隨着新一波疫情來襲,包括中國在內再次出現較多的本土確診病例,各地都在收緊航空運輸、入境檢驗和隔離措施。中國已大削數百班國際航班,新加坡與香港的旅遊氣泡也好大機會泡湯,短期內國際經貿商務無法正常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對於倚重外部需求,尤其是旅遊業的經濟體打擊尤大。

為了應付挑戰,中國早已高舉「內循環」戰略,以購買國貨為主的「國潮經濟」快速崛起,正大大影響着消費及製造業。一方面,政府政策千方百計促進內部消費,五一長假就是力谷市道的例子。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愈來愈多中國企業突然高調染指電動車產業,相信是商家深明在「內循環」國策下,汽車既為重點製造業領域,聘用着大量勞工,必獲國策全力支持,只要涉足電動車業,既能較易在金融市場「吸金」集資,產品也有着14億人的龐大內需支持,故紛紛押注在這個新興產業。

事實上,內地人口幅員之廣,是發展電動車市場的最大優勢,且中國掌握了電池的稀有金屬原料儲備,亦擁有自主的電動車制式和技術基礎。為了支持這門戰略產業發展,產業政策明顯偏好本土企業,最近美資電動車廠特斯拉產品質量事件在內地鬧大,當局近日更就汽車數據安全管理新規徵求意見,嚴格要求個人資料或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需要向境外提供時,要通過官方評估,這些現象都有着維護中企,排擠外企之效。可以預計的是,未來內地車市的國際品牌份額將下降,本土品牌會成為主流。故近日傳來特斯拉喊停在上海的電動車擴建廠房計劃,一點也不意外。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中國要故意向外界表明偏袒中企?疫情遲遲未能結束或是關鍵!既然眼看經濟久久不能完全對外開放,倒不如先行「塘水滾塘魚」,力求保住短期經濟增長,免得肥水流往別人田,同時對拉幫結派有利!其實,美國拜登政府推出的1.9萬億美元刺激經濟政策,又動員舉國之力振興半導體業,強基建、保汽車生產,同樣是在內需着手,準備打持久戰。簡而言之,一場為時遠較預期為長的疫情,令印度、日本、巴西,乃至歐盟等經濟龍頭自顧不暇,世界愈來愈向中美傾斜,兩強爭霸的形勢變得更複雜,並加速兩者徹底脫鈎。

由於只有中美的經濟能靠內需撐住,各地則受重創,疫後重建在在需財,難免要選邊站!在這場長期而複雜多變的競爭中,說不定一樁事件,就足以掀起巨大衝突,近日以巴就是例子。戰「疫」過後是戰「役」,絕非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