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供應持續緊張,尤以車用晶片短缺最嚴重,正好給予內地整頓汽車業的空間。面對近期因經濟轉好而需求強勁復甦,加上早前美國德州寒流、日本瑞薩電子工廠火災、台灣大旱等,統統加劇了缺芯危機。外媒引述報告預警,車用晶片荒對全球汽車業的銷售影響高達1,100億美元(約8,580億港元),而且情況仍不斷惡化。
報道引述諮詢公司AlixPartners指出,由於缺芯,全球汽車製造商今年將減產390萬輛汽車,較年初時預測的220萬輛要多。該機構預計,今年全球汽車總產量為8,460萬輛,減幅約4.6%。另一研究公司LMC Automotive則預測,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車產量會減少近300萬輛。
由於生產一輛普通汽車需要多達1,400顆晶片,相關需求更是有增無減,故AlixPartners認為,缺芯對第三季影響仍深遠,到第四季的產量始有望真正回歸正軌。美國科技公司國際商業機器(IBM)總裁Jim Whitehurst更為悲觀,警告晶片短缺的情況恐再持續兩年,要減輕晶片短缺各層面的問題,需要有足夠且穩定增加的產能,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事實上,受晶片荒影響嚴重的福特汽車,其行政總裁Jim Farley表示,因應全球半導體短缺情況,正修改汽車零部件採購程序,改為採用更易取得的晶片,同時考慮直接與晶圓廠簽署供貨協議,以建立庫存。
據悉,過往車廠通常透過大型供應商取得晶片,不會直接與晶片廠和晶圓廠簽署協議,但隨着缺芯迫使各大車廠停產、減產,車企惟有考慮其他做法。除福特外,南韓現代汽車昨日也宣布,部分生產線因缺芯而要停產數天。
不過,晶片供應短缺未有窒礙企業發展電動車的步伐,電動車製造商Fisker與台廠鴻海宣布將於美國設廠,預定在2023年第四季以前開始生產售價3萬美元以下的電動車。兩企計劃年內發布共同開發的原型車款,並考慮於北美、歐洲、內地和印度等全球多處設廠,以支撐每年25萬輛的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