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減碳產業變天

全球視像氣候峰會於4月22日召開,美國在峰會上宣布了更進取的目標,其他國家如日本、加拿大、英國等也紛紛承諾大幅削減碳排放。這為經濟帶來甚麼變化?以下將從多個方面分析「減排」的實質影響。

美國總統拜登在氣候峰會上表示,承諾該國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50至52%。中國則重申去年9月份的承諾,即會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頂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另將於2026至2030年期間逐步減少煤炭消費,並將在「十四五」(第14個5年)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

燃油車將消失 電動車普及

如果各國的減碳目標實現,相信不到20年,市面上的燃油汽車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電動車或燃料電池車。福士汽車為歐洲車輛銷售第一大的車廠,去年因無法符合歐盟的碳排放標準,恐怕面臨一億歐元的碳稅罰金。歐盟逐步加強管制碳排放,將迫使汽車產業推出更多電動車或油電車,避免巨額罰款。

福士碳排未達標 或遭罰款

歐盟是較早實行碳交易的市場,並從今年開始執行每公里95公克二氧化碳的汽車排放標準,如果車廠未達到此碳排標準,每超標一公克,就需要罰款以車廠實際銷售量再乘95歐元的金額。

施羅德投信亦指出,由於歐盟碳排標準嚴格,日本大型企業本田汽車也只好在去年的碳交易市場向美國最大的電動車企購買碳排額度,以免遭歐盟巨額罰款,後來更直接宣布,明年將在歐洲全面停售燃油汽車,避免觸犯歐盟的碳排規定。

從福士汽車因未符合碳排放標準而面臨天價罰款的議題可見,企業控制碳排放量迫在眉睫,預期低碳排企業將是未來主要投資趨勢。該機構指出,市場將聚焦在再生能源、環境資源、能源效率、低碳領導者和永續運輸等5大主題,特別看好風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產業,以及電動車產業供應鏈,包括車用晶片廠、電動車電池、整車測試設備及歐洲電動車製造商等均值得關注,整體電動車產業將持續高速增長。

煤炭業恐受創 谷新能源

內地國家能源局在今次的氣候峰會開始前已發布《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當中有指今年將把煤炭消費在總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從目前的57%,降低至56%以下,同時將電力消費從27%,提高到28%。然而,目前內地的煤炭消費處於世界最高位,且是全球批准新煤炭項目的少數主要經濟體之一,意味着未來一段日子有可能打擊煤炭市場的需求。

隨着燃煤發電減少,電源將轉至太陽能乃至風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國際能源機構早前稱太陽能為「史上最便宜的電力」,並預期其產量到2040年將會較2018年大增43%,故見相關板塊吸引資金進駐。本港上市的光伏概念股有信義光能(00968)、順風清潔能源(01165)、卡姆丹克太陽能(00712)、新特能源(01799)及陽光能源(00757)。

石油煉化公司經營成本增

石油企業的前景相對不樂觀,在「十四五」期間石化行業將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目前大多數石油煉化企業已經具備較高節能降耗水平,再通過改進生產工藝、縮短流程來減少碳排放的話,投資將更大,若使用清潔能源,則會進一步提高成本。

需求料降 企業焗轉型

另方面,現時煉化領域整體產能過剩,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協助政府實現碳中和目標,各企業要做很多工作。除了能源使用方面的碳排放外,石化行業生產流程本身也會有氣體的排放,增加減排措施會給企業的經營成本和開支帶來沉重壓力。

在碳中和目標下,化石能源需求逐漸萎縮,隨着進口大幅下降,油價長期會處於較低的狀態,油公司將來會面臨困境。高盛預期,隨着電動車加速普及,運輸用石油需求將於2026年觸頂,但早在2025年之後整體原油需求的增速會十分疲弱。

最近Wood Mackenzie公司亦警告,如果各國政府積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石油需求最快2023年起就會減少,2050年前油價將跌至每桶10美元。

碳中和願景將會促使用油領域出現替代的傾向,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的出現都會導致用油減少,導致煉化產能更加過剩,至於煉廠的經營壓力也將會增大。

因此,石油煉化公司意味着必須向綜合能源公司轉型,不少石油公司也在往光伏、氫能等方向發展,爭取成為油、氫、電的綜合能源企業。

電器業掀綠色改革 推碳標籤

減碳排政策令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製造業大受打擊,除了油企和車企之外,日常生活用到的電器或許亦要進行綠色改革,譬如碳標籤將會是下一個全球「綠色通行證」。

若企業擔心業務被環保政策拖後腿,應把握先機,像內地已有企業採用碳標籤,繼發光二極管(LED)照明產品成為首個碳標籤產品後,碳標籤在國產電器產品中得到迅速推廣。

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執行秘書長、中國碳標籤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李鵬表示,碳標籤是全民參與低碳生活的有力措施,通過消費者對於減碳產品的選擇和購買,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加速落實減碳目標。

消費者購買雪櫃的時候,將會考慮能源標籤、綜合價格、耗能情況等因素。在同樣性能之下,消費者願意支付更多來購買碳排放少、更節能的產品。未來在碳標籤普及之後,也將會促使消費者選購低碳的產品。

提升技術 維持成本優勢

除了計算產品的碳足迹並貼上碳標籤外,企業面臨政策的挑戰,還要從生產技術、產業鏈等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尋找減碳之路。

其中,家用電器作為居民能源消耗的第二大產品,內地居民碳排放中有高達三成是來自家用電器。這意味着內地家電業在未來數年內,將會率先納入到履約周期中,預料對家電行業產生兩大影響。

首先,家用電器自身消耗能源產生的排放將會受到控制;另方面,作為製造業的代表之一,家用電器生產、回收過程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碳排放,也將受到限制。

換言之,電器製造的整個產業鏈,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都必須提升技術水平,迎接低碳的變革。

若傳統製造業沒有轉型升級,成本優勢將會減弱。伴隨着傳統能源用量的減少,高耗能企業的成本會大增,再加上製造業近年來不斷上升的成本,將會從兩個方面導致傳統製造業漸漸流失成本優勢。

因此不管是從產業鏈角度,還是產品的角度來說,各行各業走向低碳經濟發展道路的解決辦法,不單是要提升產品的節能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轉向採用清潔能源的同時,還要降低生產成本,維持低成本優勢,才能避免被市場淘汰。

美妝消費品披露碳排足迹

面對消費者及投資者的環保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企業也順勢在自家產品貼上碳標籤,而碳標籤亦即將成為環保行銷手段之一,未來碳標籤將蔓延至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如交通出行、紡織、美妝、食品等。

國際知名化妝品牌歐萊雅(L'Oreal)在2020年已提前達到公司組織和全部產品碳中和的目標,是全球首家達到碳中和的美妝廠,並且透露明年之前旗下洗髮露等產品都將貼上碳標籤。歐萊雅目前已針對在法國銷售的卡尼爾(Garnier)頭髮產品,提供網上環境衝擊評分,當中亦包括排碳量。

永續性品牌較受歡迎

擁有Dove等多隻沐浴露品牌的歐洲消費品大廠聯合利華(Unilever)亦表示,準備讓公司旗下7萬種產品都貼上詳細的碳足迹資料,正在研究怎樣收集,以及呈現這些資訊,該公司指出,主打永續性品牌的銷售速度,比沒有強調永續性的品牌賣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