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地汽車業兩大異象愈益激化!其一是美資車廠在華產品事故愈鬧愈大,招來用家及官媒猛烈批評;其二是多家內地非汽車企業擬染指電動車行業,圖分一杯羹。兩件看似不相關的事,實際上代表着中美在電動車技術與市場之間的討價還價。掌握核心技術的美企進華,只想賺錢而不予轉讓技術,而中國也不會接受外企予取予攜,並同時鼓勵本土企業自主研發聯手抗敵。如是者,若中美未能在電動車技術上尋求合作,相關產業鏈最終恐要應用兩種不同的技術制式,成為全球經濟「半球化」發展的一部分!
今年以來,各主要經濟體都明確制訂出減碳排目標,而眾所周知,傳統汽車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之一,故全球各大車廠都順應政策要求轉攻電動車。汽車業是一門重工業,涉及的固定投資大、技術含金量高,亦是大額的出口產品,且涉及到國家新能源及環保政策,各國都視之為戰略產業;再加上有別於傳統的燃油車,電動車的配套除電池外,還涉及應用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技術,車聯網須5G和6G流動通訊制式等配合,名副其實是科技戰線之一,故各國都視這次汽車業革命為未來經濟主戰場,更關乎國安,中美皆欲取話語權。
打從美資最大電動車廠2019年在內地設廠,去年開始內銷,予人感覺是中美在這次汽車革命上有合作空間。中國既為消費大國,美資產品若能重點經營中國市場,必能廣開財路。中國亦圖藉引入美資車企,協助本土業者升級換代,加快打造出完整的電動車產業供應鏈。可在當今中美科技戰背景下,美資不太可能與華分享核心技術,而中國也不會願意見到無償將本土市場拱手相讓,由敵人主導發展。最近內地有關美資產品問題的紛爭加劇,官媒更提出要整頓、停售、停賣;另邊廂恰巧有愈來愈多中國企業加入研發,顯然並不尋常。
當日中國邀美資車企入甕,可不到兩年關係就開始生變,也許正是這期間中美關係變化的一種體現。不過,欲趕走美資又會否百利無弊?若中國把心一橫將電動車產業本地化,一則投入的資源必然更巨大,收效時間更長;二則將來自家產品只怕難攻美國等海外市場,內銷則因消費者意欲未必旺盛,而令整個產業價值打了折扣。
常言道,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絕非妄語。汽車作為「消費之首」,若中美在這場產業革命上未能建立合作基礎,則全球經濟將朝「半球化」邁進一大步。這對企業、勞工和消費者,以至全球經濟並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