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上任不夠百日便「大撒幣」的現屆美國政府想調高富人資本增值稅,即時嚇冧美股等過去一年多表現勢如破竹的資產。即使當局的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仍是未知之數,而最終對大市的影響亦言人人殊,但回顧1973年香港股災爆發初期,港府圖以類似方式加稅,被指是加劇冧市慘況催化劑。
1973年距離現今48年,剛好也是一個「牛年」。當年港股初時承接前一年的強勢且愈升愈急,似乎體現「牛市」威勢,恒生指數於沒有特別利好消息的3月9日仍能觸及當時的紀錄高位1,774點,一個月內暴漲逾一成,與1971年還在200點以內徘徊相比,可謂差天共地。
惟在下一個交易日大市即展開斷崖式暴跌。更重要是,於4月4日香港稅務局發表「買賣股票之盈利須納稅」廣告,準備向股票投資者「開刀」,令市場更惶恐,大市當日再重挫逾8%,5天後連1,000點這重要心理關口也失守,收報924點,即一個月內暴瀉近48%,同月底更進一步瀉至僅734點。
1973年股災的導火線,普遍被認為是市場發現有合和實業的假股票流通,但歸根究柢,還是之前投資者陷於瘋狂、「禾雀亂飛」,才會因為一家公司的消息紛紛沽貨,演變成「人踩人」悲劇。即使其後石油危機嚴重擾亂經濟、銀根收緊等因素,也對港股熊市「貢獻良多」,而且48年間股市結構和環球經濟體系也非常不同,但政府在泡沫爆破之初揚言徵收資本增值稅的威力,仍然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