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00388)於2016年實施市場波動調節機制(Volatility Control Mechanism,簡稱VCM或市調機制),相關機制適用範圍在去年擴大,並於近期進一步延伸至期貨交易。港交所的VCM機制,旨在市場交易過程中,降低個股或指數突如其來的波動,進而降低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機會。然而,這個機制是否取得理想成效?
先從VCM機制的特點出發,看看其與外圍市場相關機制的異同。事實上,對比外圍市場,港交所的機制具自身特點,由於它透過在機制觸發時間內限制報價的上下限,因此它仍然處於交易狀態;而美國的熔斷機制,一旦被觸發,則會導致股份短暫的停止交易,此乃VCM與美國熔斷機制的最大分別。
港交所的VCM機制結束後,個股或大市的報價可以進入下一個區間的上下限報價,對比內地的漲跌停板機制,設置了當日交易範圍最高及最低的限制,這是VCM與內地股市漲跌停板機制的最大分別。
在證券市場交易中,導致個股或指數出現波幅變化的原因有多種,例如突如其來的消息(例如業績公告)、重要股東持倉在短時間內大幅變動(例如股東被強行平倉),以及市場氣氛(例如恐慌性拋售)等。VCM機制主要偏重於對市場氣氛、市場情緒所帶來不尋常波動的管理及控制。
理論上,VCM機制對於某些情況的作用會相對明顯,例如恐慌性拋售。當單一股份或指數出現被爭先沽售、「人踩人」式價格下跌時,投資者的情緒就容易受市場氣氛困擾,一時作出「跟風」或不理智的操作。在VCM機制之下,個別投資者的不理性行為經過一段時間冷靜期後,可能會逐步回歸理性,那麼VCM將會發揮出其功效。
不過,如果是突如其來的不利消息導致個股或大市的基本面出現變化,即使VCM機制雖然在短時間內將價格穩定,但在調節過後,亦無法阻止個股或大市未來進一步向下,畢竟價值才是最終決定任何資產定價的最首要因素。
因此,相信港交所近年逐步改善的VCM機制,將相對有效地應對因情緒帶來的市場波動,惟涉及個股或大市基本面的變化,相信效用相對較小。究竟如何從實際中判斷,過去某一指數或者某一類別股份的波動,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通常個股或指數的波幅可以透過過往一段時間的交易數據來計算,惟計算方法較為複雜。如果投資者想簡便快捷地判斷一個個股或指數的波幅變化,除了可以透過一些供應商資訊外,亦可以透過與這個股份或指數相應的衍生工具的價格來判斷。
一般來說,對於同一資產(Underlying),具相同條款的衍生工具,價格愈高的時期則反映出當期的引伸波幅愈高。雖然引伸波幅代表未來的波幅預期,惟仍然可以作為對過去一段時間資產波幅的一種參考。
光大新鴻基證券策略師 伍禮賢(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代表,沒有持有上述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