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香港富豪在內,愈來愈多知名人士有意開設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物色目標企業以合併的方式上市,香港最快年底「開綠燈」。惟須留意的是,其交易過程複雜,對於初創與私人公司而言,與SPAC合併是上市捷徑,使公司較傳統IPO(首次公開招股)形式更快進入公開市場,但有意走這捷徑的公司,尤其是企業的首席財務官(CFO),以至投資者考慮是否投資該些公司,都要留意以下5項重點:
公司為甚麼需要「借殼上市」?如果走回傳統IPO的老路會有甚麼缺點?首席財務官必須擁有一套長遠計劃。這些考量完全取決於公司個別經營模式,以及交易帶來的財務負擔而定。
有意「借殼上市」的企業必須查明這個「殼」的來歷,包括其管理層過往紀錄,亦必須檢視SPAC提交監管機構的公開申報文件,查核是否有任何危害公司發展的負債或貸款。
按照規定,大多數SPAC須在兩年內完成收購,否則須將募集的資金退還給投資者。CFO必須緊盯SPAC的壽命,並慎選合併夥伴,因為如果合併失敗,對於公司聲譽將是一大傷害。
在公司與SPAC討論合併事宜時,CFO亦可以同時尋求私募股權投資,藉此獲得更多資金支援。
根據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規定,任何企業與SPAC進行合併交易之前,必須擁有至少兩年的財務審計紀錄。分析師表示,隨着SPAC熱潮興起,審計需求大增,可能要花上更多時間找審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