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熱潮:星本月諮詢 欲擸走獨角獸

論到新股集資,不得不提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這是疫後迅速掀起的「抽水」渠道,總集資額早已超越傳統新股。

SPAC無實際營運項目,成立目的是募集資金來併購其他企業,助其快速上市。去年SPAC在美國掀起熱潮,集資額爆發式增長,並開始向亞洲市場蔓延,香港與新加坡交易所先後表態歡迎SPAC,惟歐洲市場對SPAC仍抱戒心,反應冷淡。

歐企抱戒心 反應淡

外媒統計顯示,去年至今,歐洲僅10家公司透過SPAC上市,共籌約13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國同期卻有522家企業與SPAC合併上市,總集資逾3,000億美元,以集資額計,兩者相差近230倍。

歐洲銀行業認為,SPAC還在發展初期,會改變企業未來上市方式,但歐洲企業對SPAC態度謹慎,主要着眼成本及監管兩方面。

透過SPAC上市之後,通常新公司有兩成股權會落入出資者或中介人的荷包。另外,美國對SPAC規定較具彈性,如果投資者不滿意該併購目標時,可撤回資金,但歐洲並不容許,因而降低歐洲企業對SPAC的興趣。

無論如何,SPAC能為交易所帶來生意,為疫下經濟添動力,令其熱潮開始席捲亞洲,新加坡則有望搶先香港嘗頭啖湯。新加坡最新表示,當地交易所將為引入SPAC而展開為期約4周的公眾諮詢,於4月28日截止,目標是今年中推出相關法規。新加坡交易所提出若干風險保護限制,包括規劃SPAC的市值下限為3億新加坡元(約17.34億港元),並有3年時間進行合併。

市值門檻較美國高

不過,這市值門檻較美股高,現時納斯達克與紐約證交所的上市門檻約為3.9億至7.8億港元之間。新加坡解釋,此為希望吸引高質素投資者。

全球研究機構Preqin估計,由於東南亞市場將在今年迎來最大上市潮,如果新加坡動作夠快,甚至有機會囊括正擬上市的獨角獸Grab、Gojek等企業。

事實上,數據顯示,今年首季透過SPAC上市集資規模近950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並佔今年新股市場總規模七成。目前全球仍有逾550家SPAC正尋找收購目標,意味未來可望有更多與SPAC合併上市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