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樓市7大利淡因素

過去10多年,投資港樓一向予人「穩賺不賠」的印象,但樓價自去年起,已進入由升變跌的轉捩點!雖然環球經濟飽受疫情摧殘,但在各地大肆放水救市下,絕大多數的樓價不跌反升,偏偏香港樓價是極少數錄得下跌的地方,強弱之勢一目了然。縱使市面上不乏港樓今年會追落後的言論,但以下7大因素足夠解釋港樓經已喪失升值潛力,前景一片黯淡!

1.人口老化少生育削需求

雖然香港向來被稱為地小人多的彈丸之地,但現狀有變,早前數據顯示,去年首次出現自然人口減少,即死亡人口達4.98萬,但出生人口僅4.31萬,較死亡數字低6,700人。除人口老化外,年輕人愈益不願生仔亦是癥結所在。

為何港人生育率長年維持極低水平?最主要原因是生仔成本太高,加上近年社會氛圍不佳,結婚數字大跌。數據顯示,2019年僅4.42萬對新人結婚,按年大跌逾一成;去年更誇張,按年暴瀉36%至僅2.82萬對新人,連結婚都大減,更遑論生兒育女。至於對樓市有何影響?簡單來說,為結婚而買樓的年輕夫婦向來是樓市最大的剛性需求,而因為家庭成員增加要住大一點,則是啟動換樓鏈的關鍵。換言之,未來的上車及換樓需求俱降。

從來沒有一個地區在人口負增長的劣勢下仍能保持經濟繁榮、樓價續升,例如日本在人口萎縮下,經濟迷失數十年,南韓正步其後塵,但有半導體撐住,香港則連這點也沒有。

2.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動搖

論及香港前景,可謂只有更悲,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岌岌可危。早前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公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將香港剔出榜單,評分納入內地。自1995年創立該指數以來,香港一直蟬聯冠軍多年,去年仍是亞軍,今年卻已變成內地其中一個城市,失去引以為傲的自由市場地位,影響外商來港投資的意欲。只要國際社會進一步邊緣化香港,就算政府自己再說一萬次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變,也是徒然!

難怪自去年開始,不時傳出國際金融大行將總部由香港遷往新加坡或東京。最近又傳出瑞銀、瑞信及摩根大通擬減少駐香港的高級僱員,將香港區的銀行家直接派入內地爭奪市場,反映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進一步減弱,對高端住宅的租務及買賣皆造成衝擊。再加上疫情沒完沒了,失業率飆至7.2%,超過26萬人無工開,最近更暫停接種復必泰疫苗,經濟復甦可謂遙遙無期,樓市何來剛需?

3.貨幣基礎勢縮 阻礙升市

早前有調查估算,大約150萬港人有意移民離開,或許大家沒有太多概念,不如換個方法來說。去年英國曾估算,今年有15.33萬港人前往英國,有國際大行據此推算,單是移居英國就可能讓香港因此走資2,800億元。再看上述移民人數150萬,簡單乘以10倍,則有2.8萬億元流走。雖然屆時走資金額未必有那麼多,但數字一定不會低。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第四季,主要反映活期存款的香港M1貨幣供應為3.23萬億元,反映整體社會貨幣供應的M3則為15.6萬億元。如果流走資金達一萬億元,已可嚴重衝擊香港的貨幣基礎。過去香港樓市節節上升是因市場錢太多,若未來反向而行,槓桿效應減弱必然會礙及樓價。

4.內地客源減 寧揀澳洲

許多看好樓市前景的人對內地客源寄予厚望,但可能是一廂情願。原因是目前香港經濟困頓,前景不明朗因素眾多,何來高端的工作職位滿足新來港的內地精英?且來港生活成本高昂,過慣內地閒適生活的人未必習慣。若肯來港的內地人並非精英,又如何撐起香港經濟及當前樓價?早前內地政府明言要香港解決住屋問題,又會否放「北水」南下搶樓?

另外,2月中旬傳出香港計劃加強審查資本流動及交易,防止內地官員利用香港隱藏非法財富。未來若連內地官員都要加強審查,普通老百姓的資產更是無所遁形。既然轉移資金來港如斯困難,內地「大款」何不一開始就將錢轉去海外,非要來香港這個「過時」的中轉站冒險?

就此,澳洲反而是內地「大款」的熱點!有地產代理曾指出,許多中國富裕一族在中國做生意、在澳洲有家庭,因感覺當地真的很安全,又接近中國,沒有時差,去年3月疫情爆發之初,就吸引了不少富戶趁澳元轉弱而大舉投資。縱使近期當地與中國在貿易上有糾紛,但在資源上具戰略地位,樓價依然向上。

5.港人供樓能力達極限

香港既面對自然人口減少和移民潮,且內地人來港置業興趣不大,留下來的港人能否獨自撐起樓市?答案是負擔能力達極限!調查機構Demographia上月調查顯示,香港仍然是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該「殊榮」已連續蟬聯11年,家庭需不吃不喝20.7年才能置業。

另據金管局資料,香港家庭負債率已由2005年54.3%升至最近約88%,負債主要分為住宅按揭、其他個人貸款及信用卡貸款等3部分,當中住宅按揭已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約50%。再者,近年發展商以財務公司向旗下新盤買家提供貸款,故真實的住宅按揭佔比應更高,港人真實供款壓力更大。

雖然目前按揭利息處歷史低位,但由於樓價過於昂貴,港人只好拉長供樓年期,以求減少每月供款。數據顯示,去年平均按揭年期高達27.4年,而10年前平均按揭年期僅約20至21年。

香港按證保險數據也顯示,去年新取用按保金額達983.34億元,按年飆近兩倍;每宗按保平均借款約531萬元;結合中原按揭客戶申請數字來看,去年申請八至九成按揭的客戶比例平均高達四成,而以往只是兩至三成。上述一系列數字除反映許多買樓人士存在「掹掹緊」情況外,亦代表只要樓價跌兩至三成,便會淪為負資產,屆時若銀行「落雨收遮」,銀主盤湧現,樓市將陷入死亡漩渦。

6.上季跌價 市場開始離棄

去年環球多數樓市皆升,香港則斯人獨憔悴,反映各項利淡因素已開始在市場計價!據萊坊發布去年第四季的《全球樓價指數》,統計全球56個國家及地區的樓價數據,顯示全球住宅價格以近3年最快速度上升,去年平均漲價5.6%;其中,89%的國家及地區樓價上升,包括土耳其在內的幾個新興市場表現最強勁,上季土耳其樓價按年飆30.3%;發達國升幅亦不俗,新西蘭按年升18.6%;美國升10%;加拿大及英國均漲近9%。就連屢屢打壓樓市的中國內地,排名也在第34位,樓價升了3.8%。

反觀香港在萊坊數據中,全球排51,上季樓價按年跌0.1%。簡而言之,全球精明物業投資者已不將香港放在考慮之列。

7.政府出招 住宅供應料增

正所謂「無巧不成話」,自從內地發話要香港解決房屋問題後,就傳出多個利好住宅供應的消息。先是廉署出手打擊元朗「套丁」行為,震撼地產市場。本月中再有擾攘逾一年的臨時過渡性房屋見到眉目,獲屋宇署批出建築圖則,共涉住宅面積逾102萬方呎,料提供逾4,000個臨時過渡性單位。

發展局於本月24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提及,濕地緩衝區內超過四成(即約513公頃)土地,被劃作可作住宅發展土地用途,政府會在平衡保育與增加房屋土地供應的前提下,檢討有關濕地緩衝區的規劃指引,目標是今年內提出建議。上述一連串動作,均反映只要港府有心增加供應,香港不存在土地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