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等爆煲 內地須防控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昨日罕有詳談內地經濟,以及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由於講話反映中央政府立場,惹起市場高度關注,既成為中港股市周二下跌的因素之一,也預示着中美之爭絕無退讓,資產及金融市場隨時攬炒。

內地樓市:金融風險最大「灰犀牛」

郭樹清周二開腔,點名房地產為內地金融風險的最大「灰犀牛」(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最終造成重大危機),直言房地產領域的核心問題是金融化、泡沫化的傾向比較強,「很多人買房子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投資或投機,這很危險」。

他指出,去年投向房地產的貸款增速第一次降到平均貸款增速之下,這個成績來之不易,相信房地產的問題會逐步得到好轉。他形容,市民為炒樓而買樓的情況很危險,因此必須積極、穩妥地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事實上,儘管去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內地樓價升勢仍能持續。今年1月份深圳、廣州及上海的二手樓價按月升幅均跑贏二、三線城市,當中,深圳按年升幅更高達15.3%,冠絕全國。報告亦顯示,內地對樓市的規管愈來愈「辣」,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字,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次數累計87次,單在2月就高達45次。

深二手交投降 滬推新政

縱使調控密集推出及遇上農曆新年假期,但數據顯示,2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依然居高不下,每方米1.58萬元人民幣,按月仍上漲0.2%。不過,成交量有回落趨勢,如慘遭連環「加辣」、並設下二手樓成交參考價格機制的深圳,由今年2月22至28日止一周,二手樓網簽量為834套,遠低於二手樓成交參考價格新政實施前,約2,500套的每周平均網簽量。

為了解決樓市問題,上海昨公布,正探索在5個新城區推出與中心城區差異化的買樓和租賃政策,涉及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及南匯,會放寬落戶條件、支持引進人才買樓,並會因地制宜落實一籃子社區配套。

內房股昨日普遍偏軟,碧桂園(02007)、融創中國(01918)、中國海外(00688)皆跌逾1%。

百業之母:不良貸恐升到明年

內地經濟放緩使內銀壞帳問題惡化,郭樹清直言,今年需要處置的不良貸款規模仍會增加,因部分貸款的期限較長,料上升趨勢會延至明年,惟有信心及有能力將不良資產妥善處理,以保持銀行及經濟體系的承受能力。

銀行業作為「百業之母」,行業風險水平尤惹關注。郭樹清指,疫情發生後部分企業生產活動處不正常狀態,有一部分面臨破產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情況,欠缺償還貸款能力,直指不良貸款上升是必然趨勢。

事實上,去年中國銀行業已開始加大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全年處置的不良貸款達3.0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7,000億至8,000億元。郭氏表示,今年沒有明確的處置指標,目前仍與銀行溝通,需視乎銀行如何評估自身狀況。

料不會發生系統性風險

隨着近年銀行業不良資產進一步確定及處置,過去4年累計處置規模8.8萬億元,超過之前12年的總和;同時拆解不少非傳統融資的「影子銀行」,規模較歷史高位大減約20萬億元。他認為,已於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上取得成就,銀行業及保險業風險從快速擴散轉為逐步收斂,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針對資本及撥備水平較低,且補充資本能力及渠道有限的中小型銀行,當局過去要求銀行適當降低分紅、不增加獎金,以提高風險抵禦能力。

監管機構預告內銀壞帳水平再惡化,拖累昨日內銀股表現,工商銀行(01398)跌0.99%,報4.99港元;招商銀行(03968)跌2.17%,報58.35港元,而建設銀行(00939)及郵儲銀行(01658)各收跌1.3%及1.53%,報6.06港元及5.79港元。

企業債務:債轉股金額達1.6萬億

中國企業債務問題一直是市場焦點,近期多宗企業債務「爆煲」亦引起關注。郭樹清昨日提到,要平穩處置大中型企業債務風險。截至去年底,全國組建債委會兩萬家,市場化及法治化債轉股涉及金額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不足一年百萬店舖倒閉

郭氏亦指,截至去年底共500多家大中型企業實施聯合授信試點。聯合授信是指多家銀行及金融機構向單一家企業貸款時,建立訊息共享及協同機制,以共同預警風險。

惟內地企業數據顯示,去年首11個月期間,全國共注銷個體戶、個轉企(個體戶轉現代企業)等公司主體共301萬家。即使扣除流動小販、網店等數據,店舖倒閉數目料達百萬戶。分析認為,大小店倒閉,租金收入驟減,將大為影響民間融資能力,勢再收窄中小企融資渠道。

事實上,企業債務違約事件亦引發債市寒冬。河南省國資委旗下國有企業永城煤電,於去年11月在境內債券市場意外違約後,內地煤企自去年12月以來,累計3個月僅發行了178億元的債券,按年下降87%,並跌至10年來同期最低,反映煤企在債市的打擊遲遲未退。

今年煤企償債壓力將更難紓緩,外媒統計,全年境內外有2,476億元的債券到期。浙商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助理劉俊傑稱,雖然目前煤企盈利狀況尚可,但相對龐大的到期債務而言,煤炭銷售利潤仍相去甚遠,再融資困難問題的可能會持續到今年中。

中國擬2060年實現「碳中和」,即淨碳排放降至零,高盛指,若煤炭需求急跌,煤炭和煤電企業或面臨資不抵債,貸款和債券違約率會提升。

金融科技:從事網上業務 資本須充足

只差一步就成為全球最大新股的螞蟻集團,去年11月臨上市前「撻Q」,之後監管部門亦高調約談螞蟻集團,更不時傳出集團業務整改的消息。到今時今日,該企董事長井賢棟仍有信心,螞蟻最終會實現上市。惟另邊廂,內地鼓勵創新之際,明言同時收緊金融科技監管。

螞蟻共享數據傳進展慢

郭樹清強調,任何形式的金融業務,都要按照相應的規則規範、法律法規管理,無一例外。當局鼓勵發展互聯網民營銀行,但須按照金融規則實行統一監管。他指,金融業務即使是在網上開展,無論是銀行、小型貸款公司,或消費金融公司,都須與其他金融機構看齊,都要有充足的資本。

部分金融機構過去僅集中服務小微企,特別是低端客戶,要求比較低。中銀保監發布的互聯網網貸新規,因不想影響這些小微企客戶,所以予以政策過渡期,但最多兩年,之後須回到正軌。

螞蟻旗下原有獲利豐厚的小額貸款業務,意味該業務亦成為當局的重點規管範圍,但能否順利「過關」卻屬未知之數。

綜合外電,有消息指螞蟻即使受到監管強烈壓力,但未得用戶同意下,僅交出小部分金融服務的消費信貸數據,當局對集團共享數據進度大感不滿。

螞蟻集團逾1.6萬名員工當中,有不少人手握「經濟受益權」(SERs)的限制性股票期權,行使權或設有年期條件,在螞蟻上市「撻Q」後,該批未行權SERs頓成空頭支票。因此,螞蟻內部軍心渙散,有消息指,該企於4月份派發獎金後,將會面臨員工離職潮。

人大代表倡規範微信收費

不過,內地對互聯網平台監管或再升級。據內地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認為,騰訊控股(00700)旗下流動支付服務微信支付利用其市場優勢,向大部分行業的商戶收取0.6%的手續費及向用戶收取0.1%的提現手續費,不符合公平競爭的市場運作規律,故建議規範微信支付不合理收費行為,大幅降低微信支付手續費。

中美關係:在港中外資金融機構不會執行美制裁

中美關係去年急劇轉壞的原因之一就是香港問題,華府曾制裁多名內地和香港多名官員,迫使在香港經營的金融機構不得與他們進行交易,否則有遭受美國的「二級制裁」之虞。不過,郭樹清周二明言,一切在香港的金融機構,不論中資還是外資都「肯定要遵守香港的法律和法規」,不會執行美國的制裁,更不諱言美國的制裁「毫無約束力」。

華府過去曾多次向無視其命令與受制裁對象進行交易的金融機構罰款,惟去年中美關係急轉直下,市場擔心所謂「二級制裁」是華府運用美元作為全球首席貨幣的獨特地位,不許香港的金融機構從事涉及美元的交易,技術上則是直接截斷一家金融機構(或其對應的美元代理行)跟紐約結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的連接。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惠譽曾指,華府不會「玩到咁大」,以免招致中方報復,打擊雙邊貿易和投資。

郭樹清昨批評美國干預中國內政,直斥美方「毫無依據的,是沒有道理的,也是站不住腳的」,直言中銀保監,以至整個銀行業和保險業系統,皆不會執行美國的法律和法規,而是必須執行中國的法律法規。

續鼓勵外資來華發展

不過,郭氏不忘向覬覦中國市場的美資伸出「橄欖枝」,指中國願意和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合作。被問到外資進入中國會否對金融市場造成干擾及破壞,他指,外資在中國經營乃按中國法律來辦事,而外資銀行在中國今年佔比只有1%,即使外資保險公司有6%左右,但影響均屬有限,中國會繼續鼓勵外資來華「共同發展」。

談及香港這個中美關係癥結之一,郭樹清稱「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揚言香港今年經濟增長一定會由負轉正,「一定會有一個很好的前景」。他續指,香港日後在內地的發展過程當中,還可以支持內地企業上市和發債融資;中銀保監也支持銀行和保險公司赴港上市,同時支持香港銀行業和保險業到內地發展。

郭氏又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中,金融佔了很大比例,「跨境理財通」會有更多新舉措,正在研究論證規劃中,並會逐步實施。他上月初與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證監會和澳門金融管理局簽署諒解備忘錄,有關在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內容涉及監管信息交流、執法合作、投資者保護及聯絡協商機制等。

外圍瀕危:歐美狂「放水」 災難隨時到

面對疫情重大衝擊,以歐美為首的國家雙管齊下「大放水」,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及極度寬鬆貨幣政策,惟一旦爆煲,中國也不能隔岸觀火。郭樹清昨日就此作出嚴正警告,揚言「很擔心金融市場,特別國外金融資產泡沫哪一天會破裂」。

熱錢湧華規模仍可控

誠然,外國央行「放水」的惡果隨時殃及中國。郭氏指,歐美等國家的宏觀政策力度和後果可能要多考慮一些,因現時已看到「副作用」逐步顯現,如歐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高位運行,與實體經濟嚴重背道而馳,擔心遲早會被迫調整。

面對巨大炸彈,管理資產達1,350億美元(約1.05萬億港元)的澳洲主權財富基金「未來基金」,早前亦發出警告,指各大央行正猛吹科技股泡沫,以超低利率及購債計劃來抗疫,令人擔憂央行已用盡彈藥,無力對付全球股市引發的「大整理(Clean-out)效應」;美國科技股尤其脆弱,恐出現類似2001年科網泡沫爆破時的回調。

目前經濟高度全球化,內地與其他國家密切相連,郭氏坦言,外國資本流入內地的數量明顯增加,尤其是內地資產價格相對其他國家有較大吸引力。即使現時外資流入規模及速度還在可控範圍,但內地正在研究如何有效鼓勵資本跨境流動之餘,亦不會造成內地金融市場太大波動。

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前司長盛松成近日亦提醒,需高度警惕短期投機資本持續流入內地風險。據估算,去年短期投機資本淨流入約800億美元,與2010年規模相當,當年相關資本持續流入造成2011年上半年內地經濟過熱,財政部發債回收流動性,又導致更高利率,反而吸引更多短期投機資本的惡性循環。為免類似困境再現,他建議做好政策儲備,包括對部分短期外資收取無息準備金等。

盛氏又指,中方亦需擴大資本流出渠道,推動資本帳戶雙向開放以控制風險。現時內地還遠不到收緊貨幣政策的時候,否則只會維持甚至擴大中美資產之間的息差,續吸引短期投機資本流入,加速人民幣升值,推高資產泡沫,輸入通脹。若要減緩人民幣升值步伐,就要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供應。

人口危機:力拓養老「第三支柱」

中國人口老化日益嚴峻,養老問題亦是當局施政重點之一。郭樹清表示,中國很快進入高齡化社會,現在超過65歲以上的人已佔總人口12%以上,故要積極發展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作為基本養老、企業職業年金以外的「第三支柱」。

郭氏稱,中國是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但是很快進入了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佔比持續增長,估計「用不了多少年」便可能會超過美國。人社部亦表示,將採取相關應對措施,包括延長工作時間、延遲退休等,惟他直言︰「現在的人和過去不一樣,還是不怎麼願意提高出生率,這就是很大的挑戰。」

印度人口3年後或超中國

中國人保集團(01339)董事長羅熹指,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作為第三支柱,可以給高收入階層個人提供多一種方式及渠道,並通過長期的養老保障資金,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包括跨周期的投資。他表示,目前內地短期投資比較多,長期跨周期的投資比較少,所以商業養老資金進入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會有比較大的促進作用。

對於全球正面臨大型人口結構變化,滙豐證券策略亞太區主管林傳英(Herald van der Linde)亦指,中國或續面對人口萎縮,印度可能在3至4年後就會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企業制訂商業計劃時應考慮人口變化因素。

滙豐全球經濟學家James Pomeroy也指,部分亞洲及歐洲國家都面對生育率下跌,業界憂慮長遠會影響其經濟增長速度。不少地方的民眾都傾向更遲結婚及生育,料全球人口2050至2060年起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