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來內地擬控制一批重點城市的土地供應,市場認為是穩樓價舉措,帶動在港上市的內房股急飆。其實,是次當局出手的背景,乃房地產企業槓桿高企,債「彈」一個接一個,一旦樓價大跌引爆樓市泡沫,必會危及金融穩定,故須着手調控土地供應節奏,防止企業周轉不靈。故論內房股的基本面,實不見得樂觀,加上土地供應受限,會影響地方政府財政和固定資產投資,誠非甚麼好消息。
鑑於今年人民銀行很大機會推動貨幣政策正常化,加上一眾商品近期價格齊齊飆至多年高位,預示由外地輸入的通脹恐超預期,須提防一旦「收水」步伐被迫過快,屆時利率的變化會拖累樓市,足令經濟形勢大逆轉!
內地經濟在疫下復甦的速度雖較其他主要經濟體為快,但其實自身問題亦多,尤其是債務危機。去年末季,多家大型國企及重點民企出現債務違約事件,惟見官方的處理手法已由過去凡事「包底」,變為選擇性出手,讓部分企業與債權人商議債務重組,顯見債務問題已去到「紙包不住火」的地步,惟有祈求有序疏導,盡量降低對市場所帶來的震盪。
事實上,這些年內地經濟高速發展,很大程度靠「放水」支持,樓市更被形容為「儲水池」,即新增的貨幣供應大多數用於置業,透過升值帶動財富效應,催谷內部需求,例如建築及家電等。小至居民、大至地方政府,都靠土地價格飛升而發大財,銀行更樂於向房地產業放貸,勝在金額夠大且坐享樓價升勢,致令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向樓市傾斜。
隨着槓桿不斷加大,弄到至今有上市房企總負債逼近2萬億元人民幣,相等於去年上海經濟總量五成,可以想像房企債務如山,已到了大得不能倒的困局。更有分析指,今年房企須償還的離岸債務總額按年倍增至逾4,000億元,可大部分房企都是10個桶5個蓋,長期靠「債冚債」維持。若非利率低企,大型債災早已爆發。
故見去年內地當局雖然採取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應對全球經濟衰退,但一直未肯放寬樓市調控,更定下房企融資「三條紅線」,嚴控銀行的房貸比重,並抑制投資物業需求。如今更着手控制重點城市土地,既防房企藉炒地融資,亦避免讓資金過度流入樓市,影響實體經濟復甦及金融體系穩定。
簡而言之,內房既不能癲,也須求穩,任何極端走向皆後患無窮,考驗着政策的精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