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到了,疫情仍未完結,今年會怎樣?英國著名刊物《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每年皆發表「全球大趨勢」特刊,其副總編輯兼特刊主編Tom Standage提出9大趨勢預測。回看未有疫情的2019年底,該刊已估算2020年美國經濟會衰退、特朗普輸掉大選、電動車及全球串流媒體興起,故值得參考。
從2020年底到2021年,新冠肺炎疫苗開始施打,很多人認為是靈丹妙藥,可讓世界很快恢復正常,但這顯然太樂觀了,原因是疫苗的生產和分配較人們預期的複雜,最少要花上幾個月甚至數年,才能讓疫苗接種擴展到所有國家。在接種疫苗這事上,不同國家也會有很大差異。
接下來經濟復甦的速度取決於接種疫苗的速度。各國政府一直補助企業,讓它們可以繼續支付員工薪金,尤其在歐洲。只有在這些補助退出後,才能看到疫情真正造成的傷害。此外,不同產業也有差異,科技業做得很好,航空業則很糟糕。今年將繼續看到這種非常不穩定和不平衡的復甦情況。
從2020到2021年,世界4大經濟體當中,有3個(日本、美國、德國)換新的領導人。當領導階層有變時,對地緣政治代表甚麼呢?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將努力修復特朗普過去4年帶來的傷害,重建美國和盟友的關係,但在中美關係上,將看到特朗普到拜登政府的政策連貫性。
拜登不打算對中國手下留情,在某些領域對中國的施壓還會較特朗普為大,可以期待拜登會試圖在國際上建立一個民主國家大聯盟,在貿易和人權上向中國施壓。但在其他領域,中美可能會合作,例如氣候變遷。
過去幾年,很多企業成為地緣政治衝突的「代理」戰場,例如華為和抖音的美國業務TikTok。這種趨勢不會消失,意味企業舵手(CEO)們需要站出來成為政治家,尤其要注意在東亞與台灣發生的事,因為會影響全世界。
許多原定在2020年舉行的事件將在今年發生,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就是其中之一。其他還有東京奧運會、歐洲職業足球賽和杜拜世界博覽會等。
疫情期間企業營運與個人工作生活的數碼化將成為長期趨勢。疫情鼓勵更多人以更快的速度接受新科技,無論是網購、在家工作、網上教學、遙距醫療。單是2020年,就達到了原先預期在2026年或2030年才能達到的水平。
疫情帶來的長期改變是跨境長途旅行大幅減少,全球商務旅行更可能會下降四成,而且可能永遠不會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水平。這代表着未來非商務遊客可能會更偏好國內的短程旅行,預期將會對世界各地旅遊模式產生深遠而長期的影響。
今年可能會被視為人類對抗氣候變遷的轉捩點,因為許多國家的復甦計劃包括了推出大量綠色刺激方案,尤其是美國和歐洲,將會創造很多新就業機會。此外,最重要的是,中國將會在2060年達成「碳中和」,必定會給其他國家帶來壓力,要做出更大的減碳承諾。
疫情讓全球對未來的威脅做更多準備。亞洲國家因有過去「沙士」經驗,所以這次應對疫情比歐美國家有更充分的準備。除傳染病外,還有濫用抗生素、生物恐怖主義及核武擴散等,相關的警覺性也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