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野:美股3大現象值得重視

在過去4年,美國增長股跑贏價值股,去年更受惠於政府和聯儲局大開水喉,散戶因疫情賦閒在家,對着電腦炒股消磨時間。「有智慧不如趁勢」,散戶投入使科技股屢創新高,有點回到2000年科技股泡沫爆破前的感覺。不過,專業人士開始思考環球增長股是否過熱?又或是否要增加配置價值股?

部分公司市值不合理

對此,筆者想分享一個故事。美股在1929年見頂前,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爸爸找孩童刷鞋,鞋童卻能跟他侃侃而談股票,令他察覺股市可能過熱,啟發他跌市前沽貨,幸運地逃過一劫。其實每次股市過熱時會發出不同信號,關鍵在於投資者能否察覺和合理解讀。

不過,當局者迷,要察覺信號已不易,就算能察覺,摸頂沽貨的亦寥寥無幾。我們會把觀察到的信號分享出來,至於見頂與否,留待投資者判斷。

第一,部分股票開始出現不合理的市值,投資者要加入對未來業務的「幻想」才能把現在市值合理化。最典型例子之一便是一家電動汽車公司,該公司去年雖只售出約50萬輛汽車,在2019年環球汽車市場的佔有率少於1%,但其市值超過歐美日韓汽車銷售數量最大14家汽車公司的市值總和,而該14家公司同期市佔率超過86%。

無可否認,該車企是一間富有遠見、執行力也很強的公司,但再優質的公司都有一個價值,所以除非它在未來世界能壟斷整個汽車行業,否則,現在的估值就難以維持。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增長股的普遍情況。

資金氾濫 「妖」股頻上市

第二,「妖」股上市。美國在2020年有480家新公司上市,是過去21年來最高。當中還有200多家用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形式上市,遠超2019年水平。SPAC基本上是殼公司,行內人稱之謂「沒寫抬頭人的支票」。

上市集資得來的資金,管理層承諾將會在上市後兩年內在市場找尋資產收購,所以在SPAC上市時,投資者不知道管理層將會找到甚麼樣的資產,和以甚麼樣的價格購入。被購入的公司也因此可避開正式IPO上市所要求的審核手續。所購入資產的質素,全靠SPAC管理層來把關。所以SPAC有點「妖」的成分,是一種相對高風險的投資。去年那麼多SPAC能成功上市,正正反映市場資金太多,當風險胃納太高時,也正反映股市正進入泡沫期。

估值已超過科網泡沫

第三,估值已高。使用「股神」巴菲特估值方法,把總市值除以國家生產總值(GDP),美股估值超越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的水平,可謂絕不便宜。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只反映當時觀點,並非投資建議,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