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支付份額 歐元稱冠

美元在全球貨幣的地位受挑戰?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資料,歐元10月份國際支付份額按月升1.53個百分點至37.82%,自2013年2月以來首次超越美元,在國際支付排名中躍升至首位;反觀美元10月份國際支付份額按月降0.81個百分點至37.64%,美元的國際支付排名也因此降至第二位。另方面,滙豐有評論提出,長遠人民幣應納入為一線貨幣行列。

多重利淡 美匯高位挫10%

事實上,美匯指數自3月份高位迄今累跌逾10%,反映貿易亂局、疫情大流行引致的衰退和政治衝突對美元的影響;歐元則自3月低位迄今累漲近11%。

不過,美元仍是首要融資貨幣。國際清算銀行(BIS)7月份報告顯示,約85%外匯交易涉及美元、有61%官方外儲為美元,同時約半國際貿易以美元計價。

其他貨幣方面,10月份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按月降0.31個百分點至1.66%,為4月份以來最低,國際支付排名由前一個月的第5位降至第6位。回顧2010年10月,即SWIFT開始以此方法追蹤貨幣時,人民幣國際支付排名第35位,到2014年進身6大國際支付貨幣之一,自此國際支付份額平均略低於2%。

滙豐撐人幣進身一線貨幣

滙豐外匯研究全球主管梅克爾認為,隨着中國開放資本市場,作為當今全球交易最活躍貨幣之一的人民幣,應被納入一線貨幣行列,因為傳統的10國集團(G10)貨幣標籤,是「既過時又具誤導性」。

梅克爾指,人民幣交易量是全球10大之一,對其他貨幣走勢的影響亦愈來愈大,若對人民幣缺乏關注,就無法了解大局。對於有人可能質疑人民幣不夠浮動,他稱不敢苟同,因為這忽視了人民幣近年逐漸變得更加由市場主導。

事實上,摩根大通對人民幣長期表現甚為樂觀,認為其有望成為未來10年升值最多的貨幣之一,該行全球市場策略師Gabriela Santosa解釋,中國經濟復甦、中美貿易關係有望改善,且流入中國資產的資金持續增加,均將帶動人民幣升值。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指出,人民幣近年深受國際使用,惟形容其「起點很低」,儘管人民幣具長期潛力,但短期內仍難以挑戰現有主流貨幣的地位,因為中國仍存有資本管制、政府債券流動性有限,以及面對地緣政治挑戰等。

人民幣中間價於周四續創近兩年半新高,上調109點子,至6.5484兌每美元,惟未能帶動在岸人民幣上揚,收市更跌426點子。

在岸人民幣結束4日連升,收報6.5851,幾乎以全日最低位收市;離岸人民幣於亞洲時段則收報6.5794,亦較上日大跌逾400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