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凋零百事哀 港企私有為未來

疫情至今仍未斷尾,重創全球經濟,不論是國際化企業,抑或各地本土大小機構,都面對傳統經濟景氣極度低迷,且看不清復甦前景的困局。香港亦不例外,面對內地紅色資本和新經濟急速冒起,任憑港資上市企業過去如何叱咤風雲,如今都給比下去。商家意興闌珊,就索性私有化退出香港股市,令人感慨一代港企地位式微。香港經濟既已失去本土發展動力,只剩一潭死水,未來得改道區域化融合路線,掙扎求存!

據統計,今年以來在香港市場正式獲提私有化並披露作價的上市公司數目較去年全年急增1.3倍,當中尚未計及正研究私有化建議的企業,相信相關個案陸續有來。

事實上,中美之爭、香港社會動盪,再加上世紀疫情,連環重擊經濟,本以為身處逆境,能靠政府救市,可惜回歸以來港府管治離地作風變本加厲,不懂扶植本土品牌,所謂「逆水行舟」,經濟已被摧殘得不堪入目。過去被譽為東方之珠、亞洲四小龍之首,如今都被競爭對手爬頭,就連一河之隔的深圳也起來,香港的發展形勢着實令人失望,貿易、旅遊、消費行業皆處蕭條,獨靠金融業支撐。可金融業發展也只是「虛胖」,僅靠中資的單一資金和新股來源,如今中企市值已佔去港股比重逾七成,數家中資科企主導行情,紅色資本取代外資成為金融業主流,港資話語權所剩無幾。

在中資和科技兩大概念雄霸港股之下,主打金融、地產或綜合業務的港資股被資金遺棄,估值長期低迷,縱上市也無法有效發揮融資功能,每年更要花費不菲的行政費用滿足法規。在商言商,打退堂鼓,以私有化方式先行退市,待日後擇時整合業務「回歸」未嘗不可,一則不用為維持上市而作固定開支;二則眼見業務發圍機會渺茫,估值難予溢價,就連資產淨值都無法合理反映,與其繼續磨爛蓆,倒不如趁便宜先私有,使大小股東有機會「埋單結帳」,各自另謀出路!

滄海桑田,香港這小小漁港,過去成功培養不少能登上國際舞台的大企業。可回歸以來,港府得過且過,經濟結構問題長年被漠視,亦失盡投資創新科技等新興戰略產業的先機,競爭力每況愈下,致使如今香港經濟正在全球數碼化、中美之爭和疫情衝擊下加速沉淪,由「百鷺齊飛」到「一潭死水」,在內地和國際的影響力持續下降,最終將由國際都會過渡成大灣區城市群的一員,燦爛歸於平淡,也許就是香港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