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拆解私有化成敗原因

觀乎本港上市公司年初至今的28宗私有化計劃,撇除被高等法院拒絕私有化、並正待上訴的聯合地產(00056),暫僅得3宗失敗個案,失敗率為約一成。

銳升證券聯合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鄧聲興評論,大部分私有化告吹的死因是小股東票數不足,或公司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註冊,需要遵從兩地法規,但是時間性條件未能滿足。

股價較資產值低30%成誘因

他認為,股價要比每股綜合資產淨值(NAV)折讓至少30%,方能構成大股東將公司私有化的誘因;但折讓過大卻會令私有化更難,尤其是有基金股東持股的公司。一般而言,大部分私有化都能成功,因企業在正式提出私有化前會私下與其他大股東「摸底」。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企業私有化提案的交易作價較停牌前股價的溢價率介乎4.46至163%。對小股東而言,溢價率較高的私有化價格無疑帶來更多投資收益,但要約人的成本則相對提高。個別如會德豐及易易壹金融的私有化提案改由現金加股份方式,降低現金支付比例,惟小股東則需承受股價波動風險;而中集天達(00445)則透過引入有國有背景的基金,以避免承擔支付現金代價。

然而,一旦私有化失敗,提出私有化者須於一年後方能重提私有化,而私有化落空的上市公司,股價可能會跌至停牌前水平甚至更低。以越南製造加工出口(00422)為例,在9月中宣布私有化失敗後,股價翌日即急挫逾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