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提速私有 漸失勢

新冠肺炎疫情震散環球資本市場,資金獨愛新經濟股,被冷落的傳統舊經濟股股價斯人獨憔悴,大股東趁機提出將公司私有化。據本報統計,今年截至10月下旬,已有至少28間上市公司正式獲提私有化並披露作價,數量比去年全年的12宗已多出1.3倍!專家認為,愈來愈多港資企業私有化,而來港掛牌的新股又以內資企業為主,港資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將變弱。

對於私有化宗數大增,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杰文認為,今年適逢港股低迷,為大股東提供私有化誘因。再者,過往私有化成功例子不少,於本港退市後若能夠重新在其他股市上市,估值或有望調高,「大股東有數得計」,股值低殘的股份「留在香港無意思」。

實際上,9月底才自香港退市的可再生能源營運商華電福新,因為「食正」內地提倡發展清潔能源的大趨勢,而被市場預期會返回內地以A股形式上市集資。

內企赴港上市佔比增

梁氏相信,港股私有化將成大趨勢,他解釋,上市公司估值兩極化,八成港股成交量集中在大型、中資股份,如騰訊控股(00700)及阿里巴巴(09988)等,以至其他股份無人問津,成交萎縮。

事實上,香港交易所(00388)的9月資料顯示,不論以市值及成交金額計,排名最高的皆為中資科技股騰訊、阿里及美團(03690)。去年底有1,241家內地企業在港上市,佔了香港上市公司數目的一半,市值佔整體約73%;全年計,佔總成交金額約79%。

不過,惹人關注的是,港資公司今年私有化活動比過去兩年顯著活躍,今年以來,先後有會德豐、利豐、聯合地產(00056)、易易壹金融及盈信控股等;反觀去年僅得JOYCE Boutique,在2018年亦只有合和實業及香港飛機工程等。

資金偏好新經濟板塊

對於陸續有港資公司私有化,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認為,市場偏好新經濟股份及醫療板塊,面對資金厚此薄彼,傳統行業為主的港企自然會選擇私有化。他同意,港資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肯定變弱,港股市場長遠而言會變成以內資企業為主的集資平台。

溫氏評論,過去香港市場主力透過地產租賃及投資賺錢,反觀內地企業發展科技等業務,現已具一定規模,直言「香港要追好難」。他指,港企在內地通常被視為外資,沒有競爭優勢,難以做大;加上港府不願投資科研,缺乏支持的港企「競爭力只會愈來愈低」,難有奇迹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