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八成港人曾遇網絡騙案

疫情下港人生活愈趨數碼化,網絡騙案宗數驟升!滙豐銀行調查指出,逾八成香港市民曾成為騙徒目標,其中26%曾墮入騙案,平均損失3,800元。網上情緣及電子支付詐騙造成的財務損失最嚴重,受害人分別平均損失4,100元及2,500元。

該行提醒,透過社交伎倆令受害人於網上分享其個人訊息或進行資金轉帳的情況愈趨普遍,籲市民應提高警惕,妥善保管個人資料。

滙豐於今年八月及九月期間,對800名十八至五十五歲的香港市民進行網絡安全調查,結果顯示,電子支付、網上情緣、身份盜竊、冒充官員、求職騙案及詐騙電話為香港最常見的六種騙案。

詐騙電話假冒官員最常見

當中最多受訪者曾遇到詐騙電話及假冒官員詐騙,分別佔72%及64%;而因為電子支付詐騙而蒙受金錢損失的受訪者為上述騙案中比例最高,佔13%,其次為假冒官員及詐騙電話,分別佔11%及9%。

另外,滙豐香港區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數碼服務訊息及內容高級經理陳淑凝表示,若果按年齡區分,由於Z世代(十八至二十四歲)較活躍於網絡,更容易墮入電子支付詐騙及求職騙案;而Y世代(二十五至三十九歲)因為較願意向網上伴侶提供身份證號碼、一次性的密碼及銀行帳戶,令其容易成為網上情緣騙案的受害者;至於X世代(四十至五十五歲)則較容易墮入官員冒充及電話騙案的陷阱之中。

儘管並不是所有受訪者都遭受金錢損失,但滙豐指出,騙徒只需收集網上銀行登入資料、近照、一次性的密碼、出生日期、電子郵件地址及身份證號碼,便可以完成詐騙交易,而調查中的受害者普遍存在隨意分享個人訊息的情況,當中48%受訪者曾在過去十二個月內與第三方分享一次性的密碼,38%曾經向他人提供網上銀行登入資料,令受騙機會倍增。

專家籲匯款前需查核身份

滙豐透露,今年投入近400萬美元(約3,120萬港元)打擊騙案,該行香港區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電子服務平台主管艾俊安指,疫情促使大眾花更多時間上網,無論是購物或交友都傾向於網上進行,惟於網絡透露或提供個人資料將留下數碼足迹,騙徒趁機通過社交伎倆令受害人分享其個人訊息或進行資金轉帳,建議市民在分享任何個人資訊或進行匯款前,需查核對方身份並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