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逐步自新冠肺炎疫情中復甦,內地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4.9%,雖比市場預期低0.6個百分點,但總算將首三季經濟增長拉高至0.7%,扭轉上半年跌1.6%的頹勢。不過,分析提醒,不宜對內地經濟前景盲目樂觀,中央提出「內循環」倚靠自身市場的發展模式,一大挑戰在於內地半數人月入不足2,000元人民幣。
內地今年首三季GDP之所以能按年增長0.7%,主要來自投資及出口,兩者分別貢獻3.1及0.1個百分點,「內循環」大計的重頭戲——消費卻拖低2.5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將消費不振歸因於首季新冠肺炎疫情處於高峰,惟強調內需對經濟增長之貢獻正在上升,第三季經濟增長當中有1.7個百分點由消費帶動。
劉愛華又「派定心丸」,指不論從需求、生產及市場整體表現出來的信心等來看,內地今年第四季乃至全年經濟表現,均有條件保持目前漲勢。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日前表示,中國疫情受控,料內地全年經濟增長約2%。
內地首九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升1.2%,單計九月份更按年漲6.9%,不但重返去年底水平,增速更創今年高位。至於首九個月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速為0.8%,略遜預期,但與工業增加值雙雙扭轉上半年負增長的頹勢。
不過,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點出了一個關於內需的隱憂︰內地有50.7%人口即約7.1億人每月收入不足2,000元人民幣,其中四成多人月入更加連1,000元人民幣都無。面對美國磨刀霍霍要與中國經濟「割席」,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前院長宋曉梧直言,這些人無力消費將是「內循環」的最大障礙,改善收入分配是當務之急,尤其是農民工。
宋指,內地貧富懸殊堪稱國際數一數二,治本方法包括促進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合理自由流動、提高社會保障機制;歐盟其中18個國家的堅尼系數雖然與內地同樣高過0.4這個被視為偏高的水平,惟透過各種社會保障機制和稅制配合,單計可支配收入的堅尼系數只有0.29,即降低了近40%,惟內地社保機制的效果卻只下降約12%。
展望今季,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指,須提防新一波疫情來襲,被壓抑的需求帶來的增長動力或逐步蒸發。該行預計內地部分社交隔離措施將延續至末季,抗疫物資出口增速可能「見頂」,加上中美關係惡化將打擊出口及相關製造業投資,維持內地第四季經濟升5.7%、全年升2.1%的預測,主力靠基建投資。
荷蘭國際集團銀行大中華首席經濟師彭藹嬈評論,內地首九個月房地產投資按年增長5.6%,增速比首八個月累計增速有所加快,亦遠勝整體固定投資首九個月累計升幅(0.8%),反映房地產為經濟提供實質支持。
不過,她提醒,目前大型房企要獲取資金不易,加上歐美已爆發新一輪疫情,勢波及中國出口數字,將令房地產投資者的風險胃納受壓。該行調高中國全年GDP增長預測至1.7%,其中第四季料增加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