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年,政府上周宣布再次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目標發行金額為一百億港元,並可視乎需求增加至一百五十億元。筆者認為,政府在本港通脹壓力大幅放緩,且於七、八月連續兩個月出現通縮的情況下,仍推出對抗通脹的債券,很明顯是希望在全球經濟不景,且儲蓄利率近乎零的環境下,為市民提供一個保本且穩定的投資產品,以達到還富於民,惠民紓困目的。
今次iBond最引人矚目之處,莫過於政府將俗稱「保底息」的最低回報保證息率,由過去的一厘上調至兩厘,升幅達一倍。綜觀現時普遍銀行一年港元定期存款利率只有0.5至0.8厘,iBond的回報可謂是相當不錯,加上在通脹或通縮的情況下,iBond都可以保本,可說是穩健的投資選擇。
對特區政府而言,由於推出了三輪抗疫基金救市,政府二○二○至二一年度的綜合赤字增加至超過3,000億元,財政儲備從逾萬億元降至約8,000多億元,十分接近二○○三年沙士後的水平。若繼續不計成本地派錢救市,就算「金山銀山」也會有耗盡的一天。因此,現時趁低息發債,可為政府增加多一些應變資金,或進行其他投資,並以固定比率分帳撥還政府的財政儲備,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
事實上,受新冠疫情、美國減息及環球央行「放水」幾大因素影響,全球低通脹和極低息環境相信仍會持續一段時間。特區政府此時推出保本且利息較銀行儲蓄高的投資產品,有助紓緩市民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幫助市民減輕財政壓力。因此,政府應觀察今次市民認購iBond的情況,如果市民反應熱烈,不妨擴大發債規模,或考慮恒常化發行iBond,令更多的市民可以受惠。
縱使未來通脹或因疫情消失而出現回升,但綜合過去政府把發債所得資金通過外匯基金投資的表現來看,長期回報足以應付通脹的升幅。
不過,由於iBond的「保底」回報比一些短期美國國債還高,因此有消息指部分機構投資者及基金有意在二手市場大手吸納,政府需做好監管工作,才能令iBond有效地發揮還富於民的作用。此外,政府早前還有意發行銀色債券和綠色債券等產品,由於香港債市一向不如其他國際金融中心活躍,增加債市產品及擴大iBond規模,有利刺激市民投資債市的意欲,推動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達致政府財政、市民荷包以及金融市場三方都能獲益的目標。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