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視野:政策助攻 新自貿區聚焦科研

中央上月宣布第七批自由貿易試驗區方案,新增北京、湖南及安徽三個自貿區,令全國自貿區的數量增加至21個。此舉除了顯示在面對全球疫情肆虐之時,內地依然堅持推動市場開放的決心,亦顯示出在中興、華為和字節跳動等中資企業,先後遭到美國政府打壓後,內地期望通過強化自主研發力度,掌握新科技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避免受制於人。

享有更大改革自主權

隨着近年中美貿易摩擦升溫,中國在高科技核心技術上存在不足的問題亦漸漸凸顯出來,以至陷入較為被動的局面,因此高科技發展、創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等,也逐漸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來進行規劃。

若留意國務院對三個新自貿區的定位便能發現,科技領域研究及技術攻堅是重點,並賦予了三個自貿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和開放度,務求為科研發展創造最有利的條件。

要知道,中國在很多領域的科研實力現已絕不遜色於歐美等國,許多中國留學生和科研人員,更是支撐歐美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中堅力量。可是任何產業或技術的發展,都需要時間來進行基礎建設和前期投入,才能建立完善的科研和產業鏈,享受技術領先帶來的紅利。以晶片製造業為例,歐美企業早已發展了數十年,自然在技術和生產鏈上有着領先優勢,以至成為美國政府對華施壓的籌碼。

然而,在部分新興技術和新科技領域,例如5G、電子支付和AI技術等,中國企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已經能做到與歐美企業不相上下,甚至是已經超越,華為也正是因為在5G技術上大幅領先歐美企業而遭到針對。

事實上,中國推動高新技術發展,除了有助擺脫對歐美產品的依賴,亦有助推動內地產業升級轉型和帶動內需。雖然部分中國企業可能在轉型初期處於競爭下風,但若能把握這次機會,將核心技術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未來將沒有任何國家可再限制中國企業的發展。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