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00981)傳擬於年底前開始,用沒有美國設備的生產線試產40納米製程晶片,並計劃三年內加速28納米生產線「去美國化」。中芯股價昨跌2.02%,報18.42元,其A股(688981.SH)收挫5.98%,報54.11元人民幣,創登陸上海科創板後的新低。
一塊晶片有數以十億計的元件,涉及複雜且繁多工序,就算是荷蘭公司ASML獨步天下的光刻機也只是負責其中一部分,中芯等晶圓代工廠要花極大心血嘗試協調來自全球的設備,去實現達標的晶片良率。
過去兩季為中芯貢獻約一成多收入的40納米製程不能用於講究縮小面積的手機晶片,但適用於電視機、監控鏡頭和影像感應器。
現時美企掌握全球大部分份額設備是用於較先進製程晶片元件成形的乾式刻蝕機,及改變晶片電學性能的離子注入機。前者可選擇日本的東京電子、中國的北方華創(002371.SZ)等。但野村分析師滕喆安指,國產設備現僅滿足28納米製程兩成需求。
事實上,中芯自去年初,除了向美國應用材料商泛林集團採購逾21億美元的產品外,還向東京電子和ASML購買約5.51億美元及5.39億美元產品,總額接近六月底「物業、廠房及設備」資產規模三分一。日媒引述消息指,中國晶片生產商囤積了應用材料等產品好幾年存貨。
比中芯更決絕「去美國化」的,可能是內地記憶體大廠長江存儲,據報該公司已訂下目標將國產儀器佔比從目前的三成提高至七成,甚至不介意產品良率不達標及成品報廢的額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