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推進圍剿 榨乾華外匯

早前報道指,內地截至三月底淨外匯儲備罕有跌穿1萬億美元的心理大關,跟整體外匯儲備今年一直守穩3萬億美元所顯示的堅韌有出入。分析認為,淨外儲下滑本身不代表股市、樓市及經濟風險「水浸眼眉」,問題是中美關係顯著惡化,華府勢必設法削弱中國外匯供應,使內地進口能源、糧食和晶片等物資時或較棘手。

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本年首季外債總額逾2.09萬億美元,民間有人把這個數字從中國人民銀行披露的三月底外儲(約3.06萬億美元)減去,驚覺淨外儲資產只有約9,700億美元,即整體外儲約三分之一,並且是至少五年來首度跌穿1萬億美元,比一四年第四季少一半以上。

華府嗌脫鈎恐礙創匯

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外債於一四年底至今年三月底升1.43倍,增速在一八年尤為明顯;非政府及央行外債的長債部分亦於一七年起回升,一七年所有季度、一九年第二季至今年首季之按年增速均高於20%。民間有聲音指,內地外儲守住3萬億美元大關,僅因政府和企業大舉從海外發債造成的資金流入而已。

事實上,一篇題為《外匯儲備淨額跌破1萬億美元,還有理由對樓市、股市抱有幻想嗎?》的文章上周甫發出便引發廣泛關注。慢牛資本董事長張化橋於社交網站發文反駁,指淨外儲不影響樓市和股市,資產回報受利率、企業盈利、政治氣氛和監管等諸多因素左右,淨外儲亦不是影響貨幣供應量的唯一要素。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亦稱,內地流動性鬆緊與貿易順差關係不大,基礎貨幣可透過央行的貨幣政策調節,順差縮窄的影響大多反映於進口及海外投資的調整,當局提出「內循環」的同時也強調改革開放,但「若未來兩、三年外債上升速度,與過去兩、三年一樣,就要警覺」。

然而,華府內部不斷發出聲音威脅中美脫鈎,勢必削弱中國獲取外匯能力。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指,中美醞釀經濟脫鈎,惟內地仍很需要從出口賺取外匯來購買石油、糧食、晶片及先進設備等商品。原油方面還有機會與美國的「對手」商量不用美元進口,惟先進科技產品的來源地基本上都是美國盟友,難以不用美元結帳,「萬一貿易談判失敗,關稅再加,內地唔係咁易搵到其他國家填補出口市場」。

內地勢加速國產化應對

誠然,中美近日連會否開會討論首階段貿易協議執行情況也未明朗,更有指,中國打算於未來廿五年向美國打壓對象伊朗投資4,000億美元換取對方的石油。徐家健坦言,華府不會容忍內地壯大反美陣營去增加談判籌碼,因此日後恐保持對中國貨徵收關稅或透過要求加碼向美國採購,來削弱內地賺取外匯的能力。

法國外貿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坦言,以美經濟於可見將來都不會崩潰而言,美元仍是首席儲備貨幣及華府阻嚇中國的最重要非軍事選項。但鑑於中國仍是淨債權國,美元短缺隱憂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太沉重壓力,應對方法之一為加快進口替代(即國產化)。

徐氏稱,淨外儲因外債上升而萎縮本身未必是重大風險,還債能力很視乎發債人的財務狀況。更大的問題在於地方債規模大,一旦無法償還恐要印鈔解決,「好難幫啲唔幫啲,同內地經濟學家傾過,國家都唔係好有睇法要點處理,一扯高通脹,貨幣政策就會多咗好多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