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廠商難棄華供應鏈

美國總統特朗普經常高聲疾呼,要將供應鏈從中國帶回美國,甚至公開表示需要亞洲盟友配合,上月更稱若切斷與中國的聯繫,美國將可節省5,000億美元(約3.9萬億港元)。不過,其如意算盤難打響,根據彭博採訪亞太地區十幾位政府官員和分析師後得出的結論是:目前重組供應鏈的是一廂情願!

過去十年中國工資和成本上漲,使部分低價值的製造業遷往東南亞,疫情更可能加速變化。惟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Asian Trade Center)創辦人及行政總裁Deborah Elms稱,疫情後轉移供應鏈將變得更困難,因企業現金流低,員工在家工作令商業環境起了變化。

隨着疫情蔓延,縱使美國不斷呼籲要與澳紐、日本、印度和南韓進行供應鏈談判,將關鍵產品建立由盟友組成的「經濟繁榮網絡」,行業包括製藥、醫療設備、半導體、汽車、航空航天、紡織和化學製品等,但相關想法缺乏基礎,亞洲國家的官員已透露沒有進行正式談判。

基礎堅實 回歸需時

事實上,雖然各國都有推出措施,冀將生產從中國轉至本國,但實際上很困難。Fitch Solutions亞洲國家風險研究負責人Anwita Basu稱,儘管疫情大流行帶來搬遷供應鏈的推動力,但將生產從中國轉移的步伐會很緩慢,因中國仍擁有龐大的製造業年產值,一些國家甚至難以吸收其中的一部分。

舉例來說,代工大廠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上月表示,由於需要大量工人,很難將移動設備的組裝轉到美國。Gavekal分析師Dan Wang亦發表報告指出,鑑於熟練工人數量龐大、供應商網絡深厚,以及政府對製造商的可靠公共支持和基礎設施,中國作為製造業基地仍是無可比擬。

數據也顯示,儘管中美早於一八年爆發貿易戰,惟去年台灣的110億美元海外投資中,有38%仍流向了中國內地,日本比例亦有10%,正好反映中國供應鏈堅實及14億人的消費市場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