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醞釀大規模刺激經濟方案

疫情引發金融市場恐慌,加上產油國「減價戰」開打,環球經濟隨時陷衰退,市場普遍認為單靠央行「放水」不能扭轉乾坤,需要財政政策雙管齊下配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周五表示,她希望日內將與特朗普政府達成協議,以抵銷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包括提供免費病毒測試、額外失業救濟金和食物援助。

另邊廂,德國財政部及經濟部周五發表聲明,承諾採取一切行動應對疫情,國營銀行Kfw將向企業借出最多5,500億歐元(約4.758萬億港元)。目的是確保企業具有充足流動性以度過危機。歐盟亦表示,一旦形勢惡化,隨時對推出廣泛的財政刺激方案「開綠燈」。

注資或達7.8萬億

哈佛大學教授指,美國需5,000億至1萬億美元(約3.9萬至7.8萬億港元)的財政刺激措施振興經濟,並需針對低收入人士及盡快採取行動。

回顧歷史,華府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來,四次在和平時期推出大規模刺激經濟方案。美國經濟在一九二九年華爾街股災後經濟一落千丈,失業率至少達25%,羅斯福政府遂推「新政」(The New Deal),大舉推動基建及社會福利項目以振興經濟,措施令聯邦預算由一九三○年錄盈餘佔國內生產比率(GDP)的0.8%,變為一九三四年財赤佔GDP的5.8%。

上世紀六十年代,詹森政府的刺激經濟措施並非應對金融危機,而是針對消除貧窮和降低收入不平均問題。

直到列根一九八○年當選美國總統,他認為「大政府」是問題,但任內早期仍靠增加開支帶動經濟走出衰退。之後他聽從一些經濟學家意見,透過減稅刺激經濟,同時增加開支,因當時正值冷戰末期軍備競賽,國防預算佔GDP比率升至7%以上。

華府最近一次大規模刺激經濟行動是金融海嘯後。繼喬治布殊政府打救金融機構後,奧巴馬政府向實體經濟注入8,400億美元,相當於每名美國人2,740美元,集中於創造就業和增加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