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辣非獨救樓市 金融就業繫一線

中國人傳統觀念「有土斯有財」,認為「磚頭」是最佳投資,不惜節衣縮食也要將價就貨圓夢。刻下香港經濟既已直入「深切治療」,果斷為樓市撤辣,不獨是救業主、救企業,更可保金融體系穩定及普羅打工仔飯碗,皆因地產、銀行與就業市場環環緊扣,命繫一線。港府若再磋跎時機,堅持要等到樓價大跌才撤辣,只怕弄得滿盤皆落索,香港玩完!

據金管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十二月在香港所使用的貸款總額達7.2萬億元,其中私人住宅物業貸款額約1.4萬億元,佔總數近兩成;建造業及物業發展與投資的分類貸款額約1.6萬億元,佔總數兩成二;政府資助房屋相關貸款額則為780億元。換言之,物業與建造業相關的貸款佔銀行貸款總額比例達43%,顯見樓市穩定,關乎整個金融體系安全。

雖然目前金管局嚴格規管按揭成數,並引入壓力測試,加上有按揭保險補底,理論上樓價要大跌近半,銀行才須面對因按貸違約而蝕入肉的風險,但問題是,不能將樓價大冧的影響與其他經濟環節切割看待。單是壓抑消費和投資意欲,就足以對銀行的貸款需求及利息收入造成重大影響。只要銀行「落雨收遮」,不但地產業投資會面對「缺水」問題,百業也會蒙難!

再看就業市場,建造業僱用廿多萬打工仔,佔就業人口百分之八,尚未計地產業相關服務及專業界別等僱員。按最新失業數字顯示,建造業失業率達5.7%,創六年新高,樓房裝飾、修葺及保養業失業率更高達8.7%。這些數字尚未反映新春後市道進一步冰封,幾可肯定二、三月市況會更駭人!建造業工友多為社會基層,手停口停,若樓市大冧,飯碗一失,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

事實上,截至去年第四季,香港的「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已連續四季負增長,且去年第四季的跌幅更擴至16.2%,而此數據包含本地樓宇及建造、擁有權轉讓費用,以及機器、設備和知識產權產品三大範疇的投資,是反映投資者對香港經濟長遠前景信心程度,如此差劣的數據,已充分顯示貿易戰及社會動盪嚴重窒礙投資大勢。眼見如今疫情已開始「感染」樓市,舖市慘情不在話下、二手住宅更開始劈到「出血」,加上新盤滯銷,港府仍不速速着手撤辣,後果堪虞。

要知道,一旦地產業投資顯著萎縮,結果非但經濟蕭條難逆轉,長遠房屋供應只會更少,港府所謂的目標就如水中撈月,請問有贏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