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港金融業乏上流機會

本港金融市場自回歸前後近三十年積極朝國際化發展,成果豐碩,毋庸置疑,可是這個發展,卻犧牲了本土業界在市場繼續存活和競爭的機會。在所謂的「大市場,小政府,積極的不干預」,到如今從實際效果看來相等於是「你死你賤」的動人口號之下,把本地金融市場的主導權都交到非本土的人手上,讓本土個別與金融市場發展相關的不同界別業者都逐漸被邊緣化,甚至遭到淘汰出局。我們不禁要問,既然這個發展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沒有機會享受成果,反而前途與生計因此都會受到影響,為何我們還要這樣的發展 ?

過去逾大半年,本港社會出現了歷來罕見的動盪,至今仍然未能平息,而參與其中的大部分是年輕人,包括大學生、中學生等。表面上,這場動亂骨子裏是一場政治運動,但是有那麼多的年輕人,而且還包括了一些專業並具豐厚學識的中產人士都被鼓動、參與其中,情況實在不簡單。我認為歸根究柢其實是社會上存在已久的各種不平衡發展,積累已久的民怨沒有獲得適時疏導,致被別具用心者有機可乘,利用作為打擊政府管治的結果,也可以說是所謂「大市場,小政府,積極的不干預」的政策之下,給社會種下的禍根。

政府缺少發展遠見

在這場動亂之下,社會上各不同層面都在不停探索事件為甚麼能夠延續那麼久?那麼多的年輕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的原因?當中最主要結論當然包括房屋問題。本地樓價高企,一般公認已非冀望置業的年輕人所能夠負擔,公營房屋又因為各種政策延誤致供應短缺,年輕人上不了樓而埋怨。我個人卻認為,這並非是理由的核心所在。試想想,年輕人離開學校,倘若沒有經過積極打拚的爭取向上流,那麼縱然房價並不高,但是單憑那一般的薪酬水平也難言可以有能力買樓。

我們那個年代樓價每方呎100元是如此,1,000元是如此,現在1萬元、2萬元也是如此,並無例外。因此,年輕人倘若是由於購不起房子,致遷怒於政府,那麼我認為並不合理。

另有些觀點認為,年輕人深感缺乏上流機會,導致他們對社會產生怨懟,因而上街參與示威,這個論點倒是不無道理。我說回歸後特區政府歷屆主要領導官員,仍然未有擺脫殖民地政府官員管治的思維,沒有把他們治理之下的本地市民的長遠利益放在第一位,或積極作出扶持,相反只顧一味開放市場。在所謂的「大市場,小政府,積極的不干預」的口號之下,讓各主要專業行業都面對外來的不公平競爭,致社會發展失去平衡,影響有關業者的存活機會,和年輕人就業和發展與上流的機會。

主導權落外資手中

就我們身處的金融服務市場而言,縱然今天已經成功躋身國際主要金融中心行列,新股市場更是連年居於國際市場的榜首,但是市場的主導權與利益都早已落在外資手上的情況之下,本土業界由於大多數早已被邊緣化或甚至被淘汰了出局,固然無緣分享這個發展的成果。本地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投身金融業礙於經驗與社會背景都缺乏優勢,難獲得主宰市場的外資投行垂青,要在金融業創業或爭取上流的機會更加是十分的渺茫。 (積極不干預給港人帶來的遺憾系列之六,未完待續)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