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過去大半年,由一個國際都會,變成全球聞名的暴亂之都,基金行業莫不聞風喪膽。眼見港府止暴無方,投資界迫不得已另覓避風港,有的計劃將香港辦事處遷離,有的或多增一個亞洲據點以作後路。香港既留不住「人」,又留不住「財」,如何能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若不及早正視危機,恐怕在區內的競爭力,只會不斷萎縮。
去年末季開始,不時傳出香港的動盪情況嚇走大批投資者,部分資金流向新加坡。從新加坡境外存款錄得三年新高來看,顯見傳言非毫無根據。去年十一月阿里巴巴來港上市前後,確有熱錢流入本地,並一直在股市炒作,某程度淡化了走資的壓力。專業投資者或金融企業考慮到市場風險要調撥資金,當然不會是兩三日就能成事,而是在特定時間內逐步推行。眼前港股交投暢旺,也許更有利資金轉移,走資的潛在威脅實不能掉以輕心。
隨着新興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亞太區資產財富亦不斷增加。資料顯示,截至二○一八年底,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規模接近24萬億港元,其中三分之一屬資產管理及基金顧問業務。外資和內地資金近年選擇香港作為資產管理中心,除了因為有國際社會認同的法律制度、市場規則、專業的服務人才和資金流動的自由外,政治環境穩定亦至為重要。
偏偏持續的社會動盪,令香港這項優勢頓失,亦令外資考慮到「五十年不變」這個限期前,香港的政治風險會否持續惡化,致萌生另覓地區辦事處的念頭,就算不立刻撤離,亦可能會先增加據點,分散市場風險。
考慮到中國這個龐大市場,外資未必會話走就走,但在香港以外的亞洲區找尋業務新據點,相信是未來金融業的趨勢。
港府斷不能總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除了要着手強化金融市場配套以加強競爭力,亦必須改善管治,堅持維護法紀,並從善如流,軟硬兼施妥善處理社會爭議。所謂「家和萬事興」,和氣才能生財!
時值中美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中東局勢緩和、全球市場資金充裕,以及美國總統大選前的經濟蜜月期,刻下香港人未必感受到資金流走的威脅。所謂「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目前香港經濟疲態畢露,一旦股市熱錢退潮,百業不景,必然引發移民和走資潮,屆時才着手正視,只怕一切都已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