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怎讓存款進入投資市場?

讓居民存款轉化為投資,並成為實體經濟所需的長期資金,這是近年來業界及政策界十分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近幾年來,中國最流行的觀點是,內地金融市場並不缺資金,但缺少能服務實體經濟的長期資金,致無法推動資本市場等直接融資工具繁榮。其原因就在於居民的巨額儲蓄沒有轉變為實體經濟所需的長期資金。而資本市場未如美國股市那樣發展與繁榮,保險業也未如美國保險市場在整個金融市場所佔的比重較高。

新年開始,金融管理層正就此入手,希望通過金融改革來改變這種現狀。中國銀保監會早前發布一份《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政策性文件,文件共有7大部分30項條文,有人稱之為「銀保監30條」。其內容較多,從「總體要求」一直談到「加強金融監管和廉潔金融建設」,但市場最關注是如何讓居民儲蓄存款轉變為實體經濟所需的中長期資金。

發展資本及保險市場

據中國央行數據,去年十一月末中國本外幣存款餘額為197.5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2%。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192.2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4%。可見中國的儲蓄存款是龐大。居民儲蓄存款在○八至一七年,由於影子銀行發展與繁榮,城鄉居民存款增速從18%下滑至約8%。直到去年第三季,居民存款增速才回升至14%以上。

按照《意見》精神,要讓龐大居民存款安全轉化為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就得發揮證券市場、保險市場的融資功能,即有效發揮理財、保險、依託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等。簡而言之,就是要發展有效的資本市場及保險市場。

《證券法》的修改就是圍繞這方向前行。公司上市註冊制推行,信息披露機制完善、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等都下了很大功能。惟資本市場發展與繁榮並非一蹴而就。最重要的是以市場配置資源為核心的基礎制度能否確立(如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有效的價格機制及中小投資者利益保障機制等),非人格化的信用制度能否確立。要滿足這兩個基本條件,中國的資本市場還需要一系列重大制度改革。

須確保財富免受侵害

中國保險市場為何發展不起來?為何在整個金融市場比重長期偏小?中國的保險市場若扣除車險等財產險,其他險種所佔比重特別小,最大問題還是保險市場信用體系沒有確立,特別是中國保險公司多以盈利驅動,很少承擔社會責任,故中國保險業產品難為大眾所接受。

如何讓居民儲蓄存款安全地轉化成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根本在於資本市場能提供好的投資渠道及產品,讓居民財富不受侵害和掠奪。讓居民存款能在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中用得其所,這才是居民存款通向資本市場的最重要的方面。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

作者:易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