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力,還是香港「內憂」對本土經濟打擊較大?人會講大話,數據唔會!雖然筆者難有答案,惟生產總值數據持續向下,恒指彈到現水平暫時無力再上,就是鐵一般的事實。
事實上,中美貿易談判最終會如何發展,確實非港人能控制,只能視為外在不可控因素;至於撤回修訂《逃犯條例》後仍未能令社會回復原狀,同樣是一個不可預知的變數,睇番早前公布的香港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實質負2.9%,連續兩季錄得按季負增長,其實已顯示在數據上香港已正式陷入技術性衰退。若以美國金融海嘯後的本地經濟數據作比較,○九年當時最差為負7.8%,就咁睇可能香港經濟仍未見底。
不過,所謂炒股不炒市,部分板塊仍有機會長炒長有,又或者咁講,就算相關板塊唔係升得太多,起碼可以跑贏大市,咁究竟是哪類板塊呢?
首要的,是明白自己的主觀角度如何,例如若認為人民幣短中期或因中美貿易談判有起色而轉穩或繼續轉強,則可伺機吼中資金融股如內銀及內險股,並可吼買重人民幣資產的內房股,以及以人民幣作主要收入貨幣的中資航空股。至於為求穩陣的投資者,則可吼年內持續跑贏大市的醫藥股及物業管理股。
反之,必須留意,一向防守力較強的避險股就唔建議,事關從日前市場反應可見,避險股近期之避險功能「唔多到肉」,主因美國都暗示中期減息周期已差不多,再減空間有下,加上中美貿易戰最壞時刻可能已過,所以都係吼唔過。
古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