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民生事業推動經濟

中國早前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放緩至6%,較預期為低。中國首季GDP增速為6.4%,第二季為6.2%。6%增速是自九二年以來最低。雖中美貿易談判稍有進展,但距離全面達成協議,仍有漫長路途。

教育助提升生產力

就算中美貿戰最終平息,亦不足以扭轉中國經濟下行勢頭。筆者多次提出,內地經濟增長由○七年14.7%高位,一直下滑至一八年的6.6%,在11年間下調8.1個百分點,下調幅度顯著,而每次經濟調整時,中央都會放寬銀根,甚至加上擴張型財策,穩住經濟,但效果並不十分奏效,反映這十年多的下調,並非周期調整(Cyclical Adjustment),更大可能是結構問題未能完全解決的結果。

要擺脫過往依賴出口和資本帶動的增長模式,一個常被忽視的民生事業,極有可能為中國經濟帶來新動力。所謂民生事業泛指惠及人民生活的服務提供,涵蓋範圍非常廣,主要環節包括醫療、教育、安老服務等。

不要小看這些民生事業,就教育為例,據某家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估計,國內公營及非公營教育市值將由一八年2.68萬億元人民幣,升至二○年的3.62萬億元人民幣,教育行業不但對GDP有直接貢獻,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在職培訓能有效提升勞動生產力,這正好解決內地過往數年勞動生產力增幅放緩的問題。

家居服務促進就業

在醫療服務方面,○七年醫療支出佔GDP的4.28%,到一七年已達6.36%,二○年數字將接近6.5至7%,跟教育環節一樣,提升醫療服務的質與量,不但創造GDP,更能全面提升人民的整體健康和生產力。再說其他民生事業,如政府能利用財政支出,全面加強照顧長者和小孩等家居服務,便能釋放更多照顧者投入勞動力市場,將有效紓緩因人口增長下降帶來勞動力供應不足的問題。

拓展環保吸引投資

綠色經濟(環境保護行業)是另一個近年高速發展的民生事業,在一七年,用於環保的總投資額達9,540億元人民幣,佔GDP的1.2%,十三五規劃(2016-2020)的環保投資更達15萬億元人民幣,綠色經濟的長足發展,絕對不容忽視。一個更宜居的國家,除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亦能吸引更多海外專才和投資。

以上數據反映內地的民生事業不斷壯大,不過更值得留意的是,相對於其他國家,中國的民生事業發展仍然滯後,目前中國公共設施的總存量約為西歐國家的38%,北美國家的23%,這意味着中國的民生事業發展空間極大,無論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大有所為。

從更闊層面看,民生事業對投資、就業、GDP等一般服務業相同甚至存在更大貢獻,民生事業不僅能製造短期刺激經濟作用,更能透過提升勞動生產力和供應,帶動長遠經濟增長和發展。最重要的是,伴隨着經濟增長的同時,民生事業直接惠及人民,提升人民生活質素,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希望達致的終極目標。中國不應過分集中貿戰談判和影響,而忽略其他可行發展路徑。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及經濟學教授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