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港交所併購 本地薑全無得益

暴亂延續,社會動盪難安,從表面看是蘊含強烈政治味道,但卻不能忽略也是民生以及政府施政是否有缺失的問題,致被有心人利用。筆者撰寫《積極不干預給港人帶來的遺憾系列》,其實也是希望站在金融服務市場的一分子的立場,從宏觀角度來看特區政府歷來的施政策略,進行探討,作為社會平穩下來之後,特區政府日後施政的參考。

只顧迎合政府宏願

社會紛擾之中,本地金融圈子最近卻上演了一幕港交所提出併購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戲碼,結果被倫交所拒絕,最後港交所無奈宣布取消有關建議,這件事出發點無疑是具有宏高理想,希望藉此把本港證券交易市場進一步推向環球化發展,希望在與紐交所競爭中取得優勢,甚至打破過去「紐,倫,港」三足鼎立的局面,躍上龍頭的地位。

但在筆者看來,在特區政府致力把本港打造成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宏願下,這正好是本地金融市場「投其所好」的一個縮影,但與特區政府一樣,卻沒有考慮就算事成,最終在本港市場是誰能真正得益?這也是筆者一直所說,對業界而言,「做大了個餅」,還不是早已盤據並主導本地市場的國際金融巨企才能受惠,本土業界又哪有機會或能力參與,更加遑論可以得益!

港交所這個行動無疑很容易博得致力將本地金融國際化的一群,包括特區政府的掌聲。但經歷了20多年國際化發展,本地業界卻完全沒有得到好處。相反,業務更漸被邊緣化甚至被迫出局的本地業界,卻不會對此感到興奮和雀躍,因為大家都明白,他們既不會因此得益,更預估會進一步被邊緣化,而這也是回歸22年,本地金融業界普遍藏在心裏的感覺。

各行各業「中門大開」

回歸前後,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市場國際化發展,吸引或留住了大量資金,這無疑是十分成功,但是所倡行的「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的施政理念,卻讓本地市場不同專業或其他主要行業領域猶如中門大開,分別都由國際巨企侵蝕甚至霸佔了主導性地位。土生土長的本地有關企業在難以比併下長處下風,最終或被外來資金併購,或選擇退出市場。

金融服務界領域無疑是這上述政策之下的重災區,原因是在這個積極不干預政策之下,的確製造了無限的空間,讓國際金融巨擘可以在毫無門檻,無遮無擋之下紛紛自由進駐本地市場,他們既是金融產品和財技高手,又可挾着國際大型投資基金的投資進入本地市場,土生土長的本地金融服務企業又哪能匹敵!

另一方面,過去十餘年又碰上內地產生了不少大型金融企業,同樣在毫無條件限制之下進駐本地市場。除資金外,與在港上市中資企業的緊密關係也是他們的優勢所在。在這個情況下,土生土長的本地金融企業包括銀行,證券商等可以說是腹背受敵,更是難以招架!

(積極不干預給港人帶來的遺憾系列之四,未完待續)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 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