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企盈利續受壓 及時放水莫遲疑

踏入第四季,中國經濟未見改善。從中國境內上市公司公布的業績預告可見,盈利倒退的壓力有增無減,相信年底前的形勢更加嚴峻。官方的貨幣政策有必要及時作出適度寬鬆,免得一旦貿易戰再度升級,又或者外圍金融市場起波瀾,風險傳導誘發金融系統性風險,一發不可收拾!

九月份中國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8,連續五個月低於盛衰分界線。以季度計製造業景氣由盛轉衰可基本確立。此外,同月非製造業PMI為53.7,按月下跌0.1個百分點且差過市場預期。

顯然,中國製造業正處於收縮階段,而包括服務業的非製造業又未能獨挑大樑,整體經濟壓力不斷增加。國家企業有國有資金支持,對經濟景氣的敏感度較低;但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公司卻要面對市場需求疲弱,明年訂單仍苦無着落,只怕今年年關特別難過。

事實上,滬深已公布第三季度業績預告的488家上市公司,當中36%預計業績會呈現倒退,其中66家更首次錄得虧損,還有86家業績不確定。企業盈利表現是資本市場和經濟前景的最清晰指標,企業盈利尚未見底,將對資本市場及資產價格造成調整壓力。偏偏內地房地產如今正是中國經濟最脆弱的一環,房企負債高,已近乎「綁架」了銀行體系,一旦樓市被拖垮,中國隨時重演日本經濟迷失的模式。

宏觀經濟差是全球都要面對的問題,如今各大央行黔驢技窮,放水招數不外乎減息和量寬,甚至是採取負利率政策,以盡可能減慢需求放緩的步伐。中國人民銀行今年多次調降存款準備金率,人民幣亦有序貶值,惟美國關稅措施對製造業的衝擊太大,且下周中美展開新一輪貿易對話,吉凶難料。作最壞的打算,年底前人行實有必要考慮再度降準,並針對中小微企提供過渡性的融資貸款安排,以免出現企業倒閉潮。

要知道,14億人口的市場,在經濟處上升周期時,龐大需求成為增長動力;但當經濟下行,要滿足全國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卻絕不是一件易事。年底資金緊張,及時加大貨幣政策的寬鬆力度和財政政策的積極性,始能防患未然;更宜針對核心產業如5G、能源、內需等行業,提供利好的政策。

中國經濟今明兩年要「保六」,或已成為不可能的任務,但只要就業市場穩定,大可因時制宜放輕對增長「數字」的執着,理性看待周期性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