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監會今起實施證券保證金融資(即借孖展)新規,無視證券經紀業界希望延遲推行的訴求。時值香港經濟備受貿易戰及社會不穩雙重打擊,走資壓力大,金融市場震盪,當局未有體恤業界苦況,堅持推行新規,變相將不少中小型證券行推上不歸路。昔日香港經紀業百花齊放,如今卻是一池死水!
一般而言,證券行除了做現金證券買賣外,還接受開設孖展戶口,讓客戶透過借貸提升炒股注碼,當然回報與風險都會相應上升。因應早幾年細價股和殼股炒風盛行,凸顯券商借貸風險集中和貸款質素下降等問題,證監會去年就《證券保證金融資活動指引》發表諮詢文件,將孖展借貸的風險管理標準化,以強化券商抵禦市場波動的能力,出發點可予肯定。
問題是一年過渡期屆滿,可香港正經歷「極端失常」的時刻。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中港兩地經濟明顯轉差,商業活動停滯,企業融資需求急降,新股市場大不如前,港股成交萎縮。更甚是六月以來的社會事件嚴重衝擊本地零售及旅遊業,經濟邁向衰退,前景悲觀。中小企水深火熱,政府作出支援責無旁貸。然而,證監會並未有體恤業界境況,一意孤行推孖展新規,無異於落井下石,做法有商榷餘地。
過去,香港股市逢勃發展,外資、港資、大中小型券商百花齊放。股民投資藍籌股和細價股,無論要在大行抑或服務貼身的中小型券商開戶,都不乏選擇。但自○三年起撤銷最低佣金制度,對銀行經營證券買賣引入「一業兩管制度」,以及財雄勢大的中資企業在證券業中加強競爭,直接衝擊中小證券行生意。
再者,這些年港股結構失衡,中資股佔據半壁天下,可不少這類大型新股上市後股價潛水,之後交投不甚活躍,而中小型股亦在市場口味的變化下活躍度下降。短線散戶只得放棄個股,轉投輪證市場碰運氣,結果輸多贏少,致使活躍的本地客戶買少見少,細行只得愈做愈縮,僅靠孖展業務賺利息續命。
雖然有指監管當局會因應情況酌情執行新規,但實際上法規面前執行上沒情理可言。這一點,業界過去的遭遇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可以預見,未來的經營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監管部門不聞飢凍聲,硬推孖展新規,其官僚作風正是港府管治離地、不吃人間煙火的縮影。所謂「事必有至,理有固然」,香港如今淪落至如斯敗局,又豈非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