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聯儲局上周再次落實減息,但由於香港在之前數年未有跟隨加足,令近期即使美國利率有變,也與港人無關。既然減息無望,經濟困局就日益加劇,縱使樓價回軟,惟通脹逆升,致使大眾荷包捉襟見肘,年輕人莫說成家立室,連基本生活也遇難題,政府實在責無旁貸。
二手樓價指數上星期按周再跌0.91%,創下廿一周最低,並且跌勢均勻,無論是大單位還是中小戶型,都出現不同程度跌幅,為去年十月以來首見。只要社會氣氛持續惡化,樓價再跌約4.8%的話,今年升幅就會化灰。
可惜「福無重至,禍不單行」,政府上周五公布,八月通脹達3.5%,高於七月的3.2%及市場預期,主因是豬肉價格高企,估計短期內也難以紓緩。由於政府早已警告,第三季經濟不振,連同第二季按季收縮,勢符合衰退定義。換言之,香港正處於嚴重滯脹,即經濟增長遠低於通脹,反映市民不但面對百物騰貴而薪酬追不上,更有被裁員風險,基層將最受害。
事實上,港人在這些年受到中美大量印鈔影響,資產價格被大幅推升,確實苦不堪言,惟政府施政不但怠慢、欠遠見,更節外生枝,民眾豈不怨聲載道!數據顯示,香港由○四年至去年期間,所有職業平均加薪63%,即平均每年加3.5%,惟同期樓價則狂飆4.2倍,當中最明顯的升幅是聯儲局○九年帶頭實施量化寬鬆之後。明顯地,打工仔單靠微薄的加薪,遠遠追不上樓價升幅,若以上述63%幅度計算,年輕人及無殼一族若不靠「父母幹」,怎能追上高達六百萬元的「上車價」呢?
更不堪的是,除了置業難,住宅租金在過去十多年,也累漲了1.7倍,平均每年升7%,又超過打工仔的薪酬加幅。再仔細地看,有七成年齡介乎24至35歲的年輕人,月薪不到3萬元。
由此可見,如今置業難度真的遠超上一代,不是能否吃苦及節省旅遊的問題。可惜的是,政府不思進取,收入十分倚賴賣地,例如去年賣地收入就佔了政府總收入約27%,若連同其他樓市相關稅項,房地產就佔了四成收入,之後是薪俸稅佔10%、利得稅佔22%、其他佔28%。換言之,若樓價有任何差池,政府就很容易陷入財赤,影響「派糖」力度,基層就更難對抗通脹。
面對經濟困局,政府絕不想大幅打擊私人住宅價格,繼而影響賣地進帳,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加大公營房屋供應。若認為可以再拖下去、被動式見步行步,後果必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