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做大了個餅」誰人得益

一個視民如子的政府必然會處處維護子民利益,盡一切努力為其福祉和長遠存活利益籌劃,但偏偏香港回歸已22年,我們的特區政府領導官員一直未能擺脫港英殖民地政府「過客」心態。管治理念美其名是「大市場小政府」的積極不干預,全面開放市場自由競爭,實際卻猶如「你死你賤」不理死活!忽略了在全球化下,本土各主要行業並未具備面對國際巨企競爭的條件,導致長期處於下風,漸被邊緣化、甚或被迫離開市場的事實。

因而,長期積聚了不少民怨,終被政客利用,爆發了一四年的「佔中事件」以至這次借「反修例事件」出現的一發不可收拾的亂局。

猶如筆者在上一篇文章所說,假如內地採取如香港特區政府一樣的態度,不對來自國際的巨型投行進入內地市場設限,則內地過去20多年間,便無法孕育出如今天具備一定規模的金融投行如中金、中投及海通等,雖則會被視為保護主義,但這卻恰恰是對人民負責的政府應有的做法。也是放諸四海,任何政府都一直抱持的態度。

在筆者印象中,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方的市場,好像香港這樣毫無保留開放,極力推崇這個政策的特區政府或有關人士,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才能夠躋身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行列。姑且不去說是否必須這樣做,才能夠達到以上目的,先看看這樣做,如他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做大了個餅」,究竟是誰人可以得益?

新加坡政府掌控得宜

如果是大眾市民都可以得益,則社會人人安居樂業,各得其所,便不會給別具用心的人找到藉口,煽動市民上街,甚至激發暴亂。這一次本港出現的動盪,如果大家都認同是民怨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那麼其中的一個原因或許反映了,縱然增強了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成功躋身區內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但是絕大多數的港人其實是沒有受惠。相反,可能還是在積極不干預、全面開放市場之下的受害者。

事實上,對於特區政府一直以來採取的毫無保留、全面開放、自由競爭、毫不考慮本地有關業者的競爭能力以及存活機會的管治思維,我是從來都不敢苟同,甚至認為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談到這件事,我常常跟身邊的朋友說,最好還是用新加坡來作比較。新加坡一直被認為是本港積極爭取成為區內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唯一主要競爭對手,當地確實也曾成功爭取到大批國際投資基金捨棄本港,而選擇在當地設立亞太地區總部,但是那麼多年發展下來,到今天一直執當地金融業龍頭地位的依然是本土的星展、大華、華聯等,國際大型金融投行當然也有空群落户新加坡市場,可是市場份額卻從來無法超越上述本土金融企業。不能夠否認,這是當地政府掌控得宜,保護本土業者生存空間的結果。

鑑彼知己,本地市場全面開放,自由競爭的結果又是怎樣?

事實是,我們過去耳熟能詳的本土銀行的名字幾乎全都消失了,或是在名字上被冠上了多一個名字,現在便只餘下東亞和大新在掙扎求存之中,滙豐的龍頭地位也一直在淡化之中。

本港證券商愈做愈縮

在證券市場,餅是做大了,但是佔了市場份額55%的14家證券商,起碼有13家是國際大型投行,代表本地業界的幾百家證券商,由過去三分之一市佔降到現在經常不到10%;過去執掌龍頭的券商名字同樣消失了,僅存下來的幾家中型券商都處長期虧蝕之中,成為開放市場、競爭之下的重災區。金融服務業以外,其他專業界別如會計界、法律界,其實處境也是一樣。

(積極不干預給港人帶來遺憾系列之三,未完待續)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