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股市一路兩極化發展,逐漸分成製造業和消費者經濟兩大組別,前者弱後者強,距離愈拉愈開。
理由並不難理解,在特朗普不斷反口覆舌的過程中,生意人根本無辦法作出較長遠的規劃,惟有長期地莊上陣,於是固定資產投資必定減少,製造業增長概念受到限制,估值自然不振。
相反在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的刺激下,就業市道及消費者情緒仍然能夠維持,加上長息低,市場認定個別產品類別的龍頭企業盈利質素極佳,於是值得更貴。理論上製造業不濟,遲早蔓延到勞動市場,但遲遲未見這種現象出現,大家都以且戰且走的態度來應對,並將注碼集中在強勢品牌之上。
上周五中美貿易戰突然升溫,從市場走勢可見,投資者仍然沿用炒股不炒市的策略應對,藥業股、物業管理股以及個別消費品牌股,繼續一路破頂,完全無視宏觀經濟的風險。這批突起的異軍,反映出好友戰意仍然相當濃厚。
昨日的港股整體受壓,應該和MSCI提升A股比重生效有關,新興市場指數基金要在港股套現資金來換入A股,所以走勢未必可以太過作準,以進取一點的角度來看,甚至應該是趁低吸納的機會。
目標必然是指數權重股,而根據消費者經濟的理論,會以保險股比較正路,畢竟仍然是販賣中國市場滲透率的故事。由於臨近月尾結算,所以末日的貼價call,會是最吸引的出擊工具,槓桿夠高,純粹用注碼控制風險就可以。
對一般人而言,面對貿易戰的消息,很難想像還是繼續買股票博升,還要是短線投機,而不是一心長線投資。因為,我們應該聆聽市場的聲音,而不是人的意見。
不妨反省,有幾多的經濟學家能夠成為炒股高手,假如鋪鋪都正路大熱勝出,經濟系一早是神科,幾時輪到讀醫?主宰市場心態遠遠不止宏觀消息,所以要拋開成見,觀察市場,並且以值博率來作行動準則。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本欄逢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