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基礎貨幣缺口料5600億

工銀國際發表報告,指中國貨幣主要供應來源——人民銀行外匯佔款已經失守穩定水平,並可能因為中美貿易戰收窄對美國貿易盈餘,而展開下降周期。該行推算,現時中國起碼要補充5,600億元人民幣的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定義為流通貨幣加銀行體系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就內地而言,不少是源自企業從海外收取的美元,然後由人民銀行換成人民幣。

運作簡單來說,若A銀行將基礎貨幣中存款準備金以外的部分,全部貸款給B客戶,B再將這筆錢存進C銀行。C銀行可以將B未用的部分再放貸給其他人或企業,由他們存進不同銀行,銀行體系內的放款總額可因而增加。B客戶用掉的貸款亦會成為其他人的收入,可重新流入銀行體系,如是者川流不息。

歸咎外匯佔款持續跌

工銀國際指,其實早於一四至一七年,人行外匯佔款已因經濟結構改變顯著「縮水」,該行因而推出中期借貸便利(MLF)、常備借貸便利(S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補足企業或銀行資金的工具,彌補外匯佔款減少對基礎貨幣生成的衝擊。

然而,MLF餘額去年下半年起又顯著下滑,對減低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成效亦不足。

中型定向降準可應對

撇除經濟增長對基礎貨幣的額外需求,中國起碼要補充5,600億元的基礎貨幣,約相當於一次中等規模的定向降準(即針對性向特定金融業下調存放在人行的存款準備金比例)。因此該行相信,加碼定向降準是人行首選應對方法,「下半年有施展空間」,同時也會多管齊下補充中小銀行的資本。

工銀國際提醒,中國非金融企業負債對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一八年第一季僅98.5%,但第四季已飆至151.6%,增速遠超其他主要經濟體,對處於經濟下行的企業而言是百上加斤,恐窒礙企業投資創新。

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師薛俊昇認為,中國企業可經海外出口繼續做美國生意,來應對加徵關稅。觀乎內地經濟放緩是與全球同步,中央不會貿然大舉「放水」,以免催谷樓市泡沫及令人民幣受壓,因此會針對性地出招,並以減稅降費推動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