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股市救經濟 信用法則須優化

近年中國極力推動資本市場發展,加強金融業對經濟的支援。問題是,一個成功的資本市場,離不開可靠的信用和法治機制,以及高度的市場化。改革必須軟硬件同步升級才能起到效果,倘繼續新瓶舊酒,恐怕事倍功半,甚至重蹈失敗覆轍。

○八年金融風暴,中國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結果換來產能嚴重過剩、資產泡沫,至近幾年得撥亂反正,致力去槓桿。偏偏去年遇上中美貿易戰,受關稅影響,出口貿易和製造業均處於艱難期,內部需求現疲態,整體經濟增長放緩。

如今內地的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超過三倍,依賴銀行大舉放貸支持經濟的做法難以長久,且效用在遞減。為謀求出路,近年當局又老調重彈,聚焦促進資本市場發展,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比重等。

事實上,一五年中國曾意圖透過激活股市來救經濟,可惜結果是幫倒忙。瘋狂炒作過後,引發A股大冧市,最終要國家隊入市收拾殘局。政策指導的牛市是短命種,死因是「揠苗助長」,人為牛市非但未能實現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且更會進一步傷害經濟。

中國貴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資本市場卻遠遠墮後,這缺陷終歸要得到正視和修補。近年當局確在證券市場的監管法規和架構上做了不少工夫,但在執法及提升法規適用度方面仍須努力,尤其是對上市企業違規行為的罰則太低,專業服務自律體系不成氣候,對投資者的保障不足。長期低迷的股市令股民死心,海外投資者就更加缺乏信心。即使提前於明年開放金融業,亦不一定就能如願招徠外資參與,皆因外資眼中,資本進出安全以及投資保障,是賺錢的先決條件。

要解決信心問題,一個可靠的信用機制,以及嚴謹公平的法律制度必不可少。美國政府之所以能不斷發債,離不開全球對美國政府和美元的信任。中國人民幣國際化漫漫長路,信用須以行動及時間來建立。當前內地正推進社會信用體制建設和承諾制,能否以計分取代道德規範來發展國家信用體制,不妨等着瞧。

最近,籌備不足一年的上海科創板正式開啟,官方強調科創板不是普通的「皮」,其核心是股市制度創新和改革,包括以註冊制來拓寬融資渠道、完善訊息披露及鼓勵創業創新。也許,正是朝着市場化機制的方向努力,可未來必須要經得起全面市場化,官方不干預的考驗,內地股市才能真正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