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經濟結構演變有因可循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的經濟仍是以農業為主。當時有中國以農立國的說法。農業佔國民總產值近四成。工業生產加農業共佔約七成半。服務業只佔約四分之一。一九七八年底中國公布改革開放新政時,服務業仍只佔約四分之一。

但是,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十年後,○八年製造業佔比升至47.5%,服務業佔比升至41.82%,農業佔比卻跌至10.73%。再過十年即一八年,服務業佔比已大大超越製造業,兩者GDP佔比分別為52.2%和40.7%;而農業佔比更跌至僅得7.2%。

這些趨勢,其實非常典型。但何以經濟發展都會造成服務業在GDP的份額上升?工業和農業份額下跌又是不是問題?美國的農作業及相關行業在一七年佔GDP的份額為5.4%。製造業的份額則約為12%,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逾25%下跌了很多。香港就更為極端,服務業佔GDP逾九成,製造業佔1.1%,漁農業連同礦業更是僅佔GDP0.1%。

要注意的是,不少國家只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諸如建造和公共事業納入第二產業。其實,舉世而言,製造業佔全球總產值亦長期下跌,○○年份額逾17%,今天則約為15.5%。

人類對物質需求有限

經濟結構隨發展改變,最關鍵的原因是人類在物質上的需求其實都有限。吃的穿的用的,都並非毫無止境。窮國要擔心溫飽,消費者在食物上的支出佔收入很高的百分比。但隨經濟成長,食物支出佔收入的比例下降;經濟再進一步成長,對製造業的產品也滿足了,更高層次的消費就是服務。由於對服務的需求往往涉及心理上的滿足,消費可說沒有上限。這樣的例子很多。有錢人會需要高級會所、私人銀行、頂級餐廳、風水先生,及法律顧問。

服務業價格跑贏通脹

製造業和農業的生產力過去增加了很多。生產力的增加往往限制了產品價格的升幅。

就以手機為例,今天花上數千元的手機功能都遠遠高於十年前雙倍價錢的手機。相反,迎合高消費者的服務業不愁以高價作「招徠」。

據經濟學學者黃有光教授的分析,有所謂「Diamond Goods」的產品,愈高價愈代表身份高尚,有錢人不會吝嗇花費。迎合高消費者的服務業,像頭等機艙、總統套房、高級旅行團,都屬這類。服務收費可以「無譜」。相反,農產品或製成品的價格都「有譜」。這些都是經濟成長會跟上升的服務業份額相伴而行。

大家須留意,儘管中國漁農業或製造業佔GDP的份額不斷下跌,它們的產量其實都不斷上升。中國基於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戰略考慮,堅持一定比例的糧食要由本國生產,即使要補貼農民亦在所不惜。同時,儘管在美國漁農業和製造業佔GDP的份額不斷下跌,美國今天仍是全球農產品出口最多的國家。這個現象反映了產品市場價格長期低下,服務業價格(包括租金、醫療、律師、各種個人服務和專業服務等)長期跑贏通脹。

何濼生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作者:何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