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監會及香港交易所(00388)嚴打「啤殼」活動,同時中美爆發貿易戰及內地銀根緊絀,連累近年「殼股」大劈價!有券商表示,今年上半年主板「殼價」曾經跌至約3億至逾4億元,較高峰期「縮水」最多超過一半。不過,隨着市況好轉,最近主板「殼價」略為回穩,而內地啟動科創板,更有可能成為「殼主」新出路。
投資銀行界指,主板「殼價」再跌空間不大,因主板上市的成本已要5億元,若買家以這個價格買入,可以說是超值。對於有「殼價」低於其資產淨值,又或大幅偏離市價,他推測其中一個原因可能部分是「殼花」,即「金主」於相關「殼股」上市前已墊支所需費用,日後正式易手時,要從「殼價」扣回相關支出。
其次,計入資產淨值的資產,除非是現金或是一些收租物業及可發展物業,否則可能根本不值錢,以致「殼價」低於資產淨值,有時買方甚至會要求將相關本業售回原有股東。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不可以單純看「殼價」,部分低於其資產淨值,可能是有關公司尚有其他潛在負債或問題存在,又或是被監管機構「盯得很緊」,部分「驚青」殼主憂慮公司因業務不足而被港交所除牌,所以願意「大平賣」。
他又表示,監管機構嚴厲打擊「啤殼」活動,同時中美爆發貿易戰及內地市場資金緊絀,上半年「殼價」確實較差,但部分「乾淨」的主板「靚殼」,「殼價」依然企硬5億至6億元。儘管目前「殼股」買家的議價能力依然較「殼主」高,但隨着內地啟動科創板,部分香港「殼價」估值有望被推高,個別有實力的「殼主」,甚至可能會考慮將在港上市公司私有化,然後再到內地科創板上市。
博大金融控股非執行主席溫天納表示,根據主板《上市規則》第十七項應用指引,因未能維持足夠業務運作或資產的主板公司,分分鐘有機會被納入除牌程序,加上收緊注資審批,「要揀啱個殼都唔容易!」而且,現時市場有超過100隻「殼花」,要全部消化之後,「殼價」才可望企穩。
他又稱,現時主板「殼股」叫價已回落至4億到5億元,實際獲承接可能再低1億至2億元,比起高峰期時7億至8億元,已低一大截。再者,自港交所取消創業板轉主板簡易申請程序後,創業板不再是轉主板的「踏腳石」,連累其「殼價」急挫,而且乏人問津。他笑言:「以前創仔(創業板)殼價高峰期時有4億至5億元,依家跌到1億至2億元,甚至1億元都嫌多,無人要!」
根據港交所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六月三十日,已進入第十七項應用指引且停牌三個月或以上的主板公司數目達廿二家。此外,若主板公司連續停牌十八個月或創業板公司連續停牌十二個月,港交所可取消有關公司上市地位,港交所亦可視乎個別停牌公司具體情況,隨時刊發除牌通知,給有關停牌公司一個時間較短的指定期限,表明如上市公司未能在該指定時間內復牌,港交所有權將其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