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港零售三大元素均遇挑戰

「人、貨、場」是零售行業的基本組成元素,網購和電商利用互聯網將這三大元素疆界打破。面對這「新零售時代」衝擊和挑戰,傳統零售行業也必須要在這三方面重新定位,尋找新的生存空間。

顧名思義,「人、貨、場」即顧客、貨物和銷售場景,三者在不同年代有不同位置,如經濟發展年代,「貨」肯定是優先考慮,於是推動工業化生產去降低成本和商品價格。

「人」與消費不成正比

而香港經歷「沙士」疫症時,市面水靜鵝飛,需要的就是人,內地開放個人遊,為香港零售行業帶來超過10年的起飛年代。可是,這「舒適期」在一定程度上令業界放鬆了競爭神經,及至新零售時代來臨,加上曾經的針對內地遊客事件,和內地的經濟調整,香港零售業遂響起警鐘。

當檢視香港零售行業當前的「人、貨、場」時,實在是有點停滯不前,行業要繼續發展,就必須全方位的改善,重新定位和提升。

人方面,統計數據已經反映,訪港遊客人數和消費量並非是正比的。在上一個消費高峰期,內地遊客消費貢獻大概佔整體消費收入的四至五成。但今日,內地人士的境外消費,已經令中央政府關注,因而採取多項措施吸引消費回流,例如降低進口消費品進口關稅和流轉稅等。

「貨」價不低 欠競爭力

所以,香港零售行業對消費對象有需要重新定位,想吸引哪些消費者呢?同時產生的問題就是,香港用甚麽來吸引目標消費者呢?那就要在「貨、場」方面下工夫了。

「貨」一直是香港零售業較出色的一環,自由港加上零售場景遍布全港,為應對競爭,商戶都會全球採購不同類型的商品去吸引顧客。但今日,香港許多商品價格都比原產地高,不少內地消費者都提出:香港除了方便,偶爾去買點實用商品,或趁大減價和展銷會的熱鬧之外,高檔消費品奢侈品還不如出國去買呢,反正都可以退稅,還順道旅遊呢!

「場」景單一 缺乏新意

場景方面,香港競爭優勢更在下滑。香港曾被形容是個大商場,走到哪兒都有商店。但這些消費場景,今日就被批評為單一、缺乏新吸引力。

全球經濟已經歷過以需求帶動消費的年代,生活需用品基本上可以透過網購、大賣場去解決。因此,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均是由大賣場、電商、折扣店等囊括;這不是香港零售商的競爭方向,由蓬勃一時的快速時尚時裝店都相繼退場就可見一斑。

今日的消費模式,已由大眾化進入小眾化,消費者愈來愈注重個性化和體驗式的消費,如個性化商品,和享受不一樣體驗的消費過程。前者,是可以透過加強商品設計、度身訂造,甚至限量的商品去加強競爭力;至於體驗式消費,就需要在場景方面去提升,現時,周邊城市不少商場就出現智能化設施,如以機械人擔任購物導引等新科技服務。

在新消費年代下,一部手機已是消費場景,一家電商已經可以搜羅來自全球的同類商品,一個程式就知道消費者興趣和消費習慣。香港的傳統零售業在「人、貨、場」的定位和內容提升,是刻不容緩的。

黃紹基

香港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理事長

作者:黃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