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其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帶來龐大經常帳盈餘,加上國民儲蓄率高企,成為歐元區最強後盾。可惜德國最大產業的汽車工業,近年備受環球貿易戰和行業轉型威脅,經濟被拖後腿。
汽車一直是德國最重要的出口,寶馬、平治及福士旗下的奧迪,執全球高檔汽車市場牛耳。據德國汽車業協會數字顯示,當地汽車業直接聘用80萬人,汽車出口貨值超過2,400億歐元。
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的保護主義政策對業界的困擾可謂沒有停過,由最初迫使汽車生產商在美國設廠,到最近擬運用國家安全法案,向進口汽車威脅徵收25%懲罰性關稅。
雖然華府早前宣布押後180天向歐洲和日本進口汽車徵收關稅,以換兩地自願限制出口,但根本危機未除,持續不明朗恐打亂車廠的投資計劃。
德國汽車輸美比率是歐盟中最高,德國經濟研究機構Ifo估計,倘特朗普決定向德國汽車出口徵收25%關稅,德國出口將減7.7%或184億歐元,輸美汽車長遠會減少近半。
另邊廂,德國製造的汽車雖然以工藝超卓見稱,但一如當地其他傳統工業,在推動數碼科技和電動化上,未顯示出有十分把握克服一眾新挑戰者。
無否可認,德國汽車業對新科技投入了巨大資源,福士計劃未來十年內推出70款電動車,平治母公司戴姆勒為加強創新,十多年前已在多個城市建立「企業孵化器」。至於德國的全球最大汽車零件商Robert Bosh計劃未來五年增加2.5萬名軟件專家,二一年前將人工智能專家的數目增加3倍至4,000人。
不過,畢馬威及顧問機構Egon Zehnder的調查顯示,包括德國汽車廠的全球汽車業領袖雖然承認面對着史無前例的挑戰,但管理文化上似乎跟不上巨大的轉變。
即使戴姆勒管理層換上牛仔褲和波鞋推銷新車,但該調查顯示僅三分之一汽車業支持簡化管理架構,容忍決策犯錯的比率則更少。畢馬威汽車顧問業主管Dieter Becker表示,業界明顯缺乏革命性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