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港企突圍靠創新科技

中美貿易戰已經常態化,儘管政府推出不少短期措施,例如穩就業、穩民生、助轉型;不過,談判桌外的手段層出不窮,導致經濟異常波動,在「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名言之下,香港企業是時候需要順勢調整策略,尋找未來的出路。

從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展對中國電訊設備公司的打壓,到最近明言可以將華為加入貿易磋商中,顯示達不到其減貿赤、降准入門檻等八大訴求的話,他可以有更多手段,達成協議與否權在美方。

港商遷廠東南亞抗貿戰

中央最近考察稀土產業基地,也讓大家收到「中國可以控制美國最為需要的商品」的訊息;也看到了中國從貿易戰的初期,期望以達成一份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協議去解決糾紛,已經轉變成為致力從貿易戰衝擊下另尋突破。所以,期望中美早日達成協議去解決經營困境已不太切實際。透過分散投資、開拓新銷售渠道,以減輕過往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再以創新科技提升經營和產品優勢,在市場另尋切入點等,基本上是香港及內地均在採取的策略。

近年有不少港商將生產設施由內地轉移往東南亞,例如越南、緬甸、孟加拉及印尼等。這些工廠可以說是早着先機,既可以避開了貿易戰加關稅的衝擊,更可藉此進軍具有豐厚潛力的東南亞市場。

在香港與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提供關稅便利化等優惠下,東盟10國市場前景普遍看好,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香港企業轉移。

攻創意產業 切入市場

不過,單靠轉移生產基地去應對貿易戰,或高速變化的消費市場並不足夠;今天要提升競爭優勢就必須要朝創新科技和高增值方向發展。

內地官員最近的考察時亦提到:「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提高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這正正是香港企業和經濟一直努力的發展路向。

今日的市場基本上是以創意主導,關鍵是在於如何尋找市場的切入點。以已經「爭爛市」的電池為例,在環保趨勢之下,利用新技術生產的產品,陸續推出市場。

香港一家初創企業的水性製造及回收電池技術,更在上月日內瓦的國際發明展上取得大獎。有了創新,能否成功打入市場和持續發展,就視乎能否將科技成果產業化,再將產業鏈延伸,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了。

內地財富效應刺激消費

筆者的朋友就是個成功的例子,他在惠州設廠生產電器充電設備,如手機充電寶,產品出囗外銷為主。最近見面的時候表示生意不錯,因為開發了新產品,是為送外賣的電動單車設計了一個可更替式的充電匣,在內地接了大訂單。

儘管在中美貿易戰之下,內地未來的挑戰重重,不過,這畢竟是個14億人口的市場,人均消費力仍然在上升,在個人財富不斷增多之下,追求生活質素是大趨勢,因此帶動幾個相關的民生板塊,如健康、醫療、養老、休閒娛樂、食品安全等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可以拉動很多創新行業。

要尋找切入點,創新科技的輔助更是不可少,尤其大數據的蒐集和分析。

香港以缺乏天然資源、土地和人力的情況下,能躋身國際經濟舞台前茅,企業家的智慧、靈巧、誠信經營,以及努力拚搏的精神功不可沒。

事實上,香港的經濟發展和企業成就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商界一直憑藉各自的競爭優勢和營運特色,在香港精神的帶動之下,往往都能夠在困境中,開拓另一片天空,今天亦定當如是!

黃紹基 

香港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理事長

作者:黃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