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去年中資企業赴美上市熱潮,今年首四個月共有8隻中概股在美國上市,而曾傳出來港掛牌的瑞幸咖啡及直播平台鬥魚等,將會改到美國上市。分析認為,香港仍有優勢,聯交所未至於要再降低門檻以留住內地企業。
據本報統計,首四個月在本港上市的中資新股共有27隻,當中只有三分之一從事新經濟、生物科技及互聯網相關業務。
反觀已上市的8隻中概股,幾乎全屬新經濟股,包括創新型中藥企業蘇軒堂藥業、國際貿易軟件應用技術服務供應商宏橋高科、以及網紅電商如涵控股等。另外,有三家為互聯網證券商,其中,美美證券及老虎證券目標客群均為內地美股投資者,自然而然地傾向接近美國市場。
在港經營證券業務的富途證券,其母企富途控股最終也選擇赴美上市。有市場人士相信,此舉主要是為了與同業看齊。同樣傳出有擬在港上市的瑞幸咖啡及鬥魚,則估計是因未符合港上市門檻而改道美國上市。
安信國際的報告解釋了中概股紛紛赴美上市的原因。報告指,與香港新股市場及即將登場的上海科創板相比,由於美國市場更能全方位配合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例如納斯達克有三個分層市場,而且上市財務要求較低,因此對新型商業模式的高科技公司及未有盈利的企業具吸引力。
事實上,如涵控股董事長馮敏曾公開表示,公司認為,創新、獨特的商業模式受美國投資者青睞,美股市場上也有不少優秀的中資企業,所以才選擇赴美上市。
首日股價表現似乎也會影響企業選擇到何地上市。統計發現,期內在港上市的27隻中資新股,首日錄得升幅的不足一半,佔比為44%。相反,8隻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之中,有6隻首掛錄得升幅,比例達75%。
統計亦發現,期內在香港上市中資企業集資額遠超中概股,27隻中資新股共集資292億元,平均每間集資10.83億元,單計當中9家科技相關企業,平均集資額更達11.49億元。相對中概股平均每間集資4,978.95萬美元(約3.88億港元)為多。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表示,一七年下半年「新經濟四寶」掀起一陣炒風,但很快便消散,新股一輪潛水,令投資者對新經濟概念及未有盈利企業避之則吉;至於美國散戶及機構投資者,相對更注重企業中長期發展,成為科技企業選擇到美國上市的另一誘因。
他又相信,香港目前不需為吸引內地科技公司而降低上市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