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動車混戰 行業勢加快整合

中國近年力谷新能源汽車發展,傳統車企、外資車企或是俗稱新造車勢力的初創企業紛紛在這個領域上發力,就連電子及房地產行業巨頭都加入「戰團」,跨界搶攻市場。分析指出,現時內地新能源車已出現產能過剩,未來市場將加速汰弱留強。

初創企業搶佔市場

據外媒報道,中國目前登記註冊的電動車生產商為486家,較兩年前增逾三倍。雖然今年內地乘用電動車銷量有望創新高達160萬輛,但顯然並非每家車企產能利用率都能達100%。

統計資料顯示,自二○一一年以來電動車初創企業在全球共集資180億美元(約1,404億港元),當中大部分為中國企業,包括有蔚來汽車(美股:NIO)、威馬汽車及小鵬汽車等。單計這些新造車勢力,其規劃年產能就達390萬輛。

交銀國際汽車行業分析師陳慶認為,現時內地新能源車已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車企產能不斷擴大,但銷量又未追得上」,直指市場下將加速汰弱留強,行業整合料會加劇。

補貼減少 虧損惡化

此外,在「雙積分」政策推動下,規定今年車企新能源車積分比例需達10%,即車企每生產100輛汽車,其中必須有10輛為新能源車,迫使外資車企亦需加大力度發展中國電動車市場。

其中,寶馬(BMW)、戴姆勒(Daimler)及豐田(Toyota)等外資汽車品牌車企陸續宣布在內地成立新能源合營公司,以滿足生產要求。

事實上,隨着補助政策改變,對於電池續航力較小車輛的補助將減少。分析指出,電動車生產成本普遍較傳統汽車貴1.2萬美元,估計未來五年其成本仍難與傳統汽車相比。在補助減少、競爭激烈及成本壓力大下,部分車企將面臨龐大虧損,未來電動車企恐出現「倒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