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其中一個藉口是龐大的對華貿易赤字。多個報道曾指,內地將較大幅度增加向美國進口貨品,以大幅削減對華貿赤,計劃是否可行?
特朗普認為,中國在兩國貿易中佔便宜,於是向內地徵收關稅。惟上周美方公布的貿易數據顯示,貿戰開打一年,美國貿赤卻再惡化。去年美國商品貿赤為8,910億美元,按年升12.4%,創十年新高;當中對華商品貿赤按年升11.6%,達4,192億美元,更創歷史新高。
有趣的是,去年貿赤惡化的推手很可能就是貿戰:擔心關稅再升級,美國買家提早購買中國貨。上月底中美高級別談判後,美方稱談判進展良好,暫緩調高關稅。早前主流外媒指,中方考慮未來六年,逐步增加向美國進口,共增購1萬億美元的美國貨,期望於二四年將貿赤降至零。
增購美國貨計劃是否可行?首先要解決錢從何來。方案之一是中央推動積極的財策。較樂觀的情景是,內地財政擴張下消費上升,抵銷進口大增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就美方而言,出口增加定能刺激經濟。
惟上述僅是教科書式的情景,與現實落差頗大。早年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中國坐擁大額經常帳盈餘。○七年高峰時,經常帳盈餘佔GDP近10%,但近年已收窄,稍後公布的一八年數字,料跌至不足1%;當中去年內地整體貿易順差按年收窄16.2%,至3,518億美元。
若大幅度向美國增加入口,貿易順差勢必再收窄,亦可能出現自九四年以來,首次經常帳赤字。據國際收支的恒等式,經常帳加資本帳的總和為零。若內地經常帳持續赤字,便需海外資本流入以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否則人幣便會面臨貶值壓力,這不是中美雙方樂見。
為避免上述問題,其中一個解決方向是內地一方面擴大向美國進口,同時向其他國家減少進口,減輕經常帳赤字的壓力。同質性較高的產品,包括石油等能源商品及大豆等農產品都是合適的選擇,但此舉或會惹來其他貿易夥伴的不滿。
另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貨從何來。上述增購計劃相當於增加美國出口至中國的貨物價值兩至三倍,單靠買入石油及大豆絕不足以達標,美國生產力能否於數年間飆升亦是疑問。方案之一是加大高價值的高科技產品出口,但又會觸及美方對知識產權、強迫技術轉移等疑慮。
透過協商增加美國對華出口,以解決兩國貿易不平衡問題、中止貿戰,對全球經濟皆有利。惟增購美國貨計劃有很多執行上的困難和挑戰,短時間難以解決;而早前美朝峰會上,美方聲稱取得重大進展下仍破裂收場,故能否達成最終協議仍有懸念。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