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飛天車(Flying Car)彷彿只有科幻概念,早期多由初創企業研發,直至近年,傳統航天企業包括全球兩大商用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及空中巴士急起直追,令發展突飛猛進。摩根士丹利估計,到二○四○年,飛天車產業規模在最樂觀的發展下,將達2.9萬億美元(約22.6萬億港元),最保守預測也有約6,150億美元。
飛天車多年來被視為解決大城市道路擠塞的可行方案之一,隨着近年無人機、電池及衞星通訊技術進步,加上資金大量投入,人類實現飛天車的夢想可謂愈來愈近,同時可能顛覆整個航天工業。
波音的飛天車研發在一七年收購Aurora Flight Sciences後加速,而Aurora亦有與召車初創企業Uber合作開發飛天車。波音的原型飛天車PAV今年一月成功試飛,它長三十呎並闊廿八呎,由電力驅動,設計上可全無人駕駛,而航程最多50英里。波音飛天車部門Boeing NeXt的其他研發項目包括全電動載貨飛天車,運載力最多500磅,去年已完成室內試飛,計劃今年進行室外測試。
波音的競爭對手空巴也不遑多讓,除去年完成首次測試飛行單座位和自動駕駛的飛天的士Vahana外,還有另一個飛天的士項目CityAirbus,它為四乘客座位設計及垂直升降(VTOL),外形如現時加大版消閒無人機,期望平均速度為道路汽車的三倍,最快可於二○二三年投入服務。
其他開發飛天車包括英特爾等多家科企,國防承造商亦希望分一杯羹,當中,洛歇馬丁投資及研發電動和自動駕駛的垂直升降飛天車,雷神(Raytheon)及Harris開發空中交通管制技術。
摩根士丹利認為,若果投資者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前景樂觀,便更應開始注視無人機,因為飛機的軟件問題較汽車容易解決,並指無人機多年來已應用在軍事用途,郵包送遞服務也在測試中,料貨運採用該技術會較載客為早。
大摩分析員形容現時電動飛天車的技術仍尚待開發,但代替人手駕駛、安全及效率方面的技術正在迅速改善。該行又列出一些受惠於飛天車市場潛力的企業,包括聯合包裹、聯邦快遞、美國航空、達美航空、惠普、Seagate、波音,以及航天國防企業Textron和Northrop Grumman(諾斯諾普格魯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