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人行央票互換不等同量寬

一月底,人行宣布為提高銀行永續債的流動性,創設央行票據互換工具(CBS),容許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以持有的合格銀行發行的永續債,從人行換入央行票據。有分析指此舉為中國版量化寬鬆(QE),實屬美麗的誤會。

貿易戰開打以來,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中央亦調整了財金政策的定調,提出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財政政策上,大力實施減稅降費以刺激內需消費,已毫無懸念。貨幣政策由去槓桿調整為穩槓桿,不走大水漫灌的回頭路,亦是市場共識。惟對於央行如何運用政策工具,意見分歧頗大。

錯誤解讀成中國版QE

上月中,財政部有高級官員於一論壇上表示,準備研究將國債與央行貨幣政策操作銜接起來,讓國債達到準貨幣的效果,引起市場揣測央行是否購買國債。上月底,人行設立央票互換工具(CBS),容許金融機構以手持的永續債換入央票,有分析更錯誤解讀此機制為中國版QE。為何當前內地毋須採取QE?創設CBS又有何政策含意?

央行的傳統幣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及貼現窗。內地公開市場操作包括正、逆回購及央行票據發行。正回購為人行向一級交易商(金融機構)賣出國債,旨在市場收回資金,並約定在特定日期(期限為28天內)買回該國債;逆回購程序則剛剛相反,人行向金融機構買入國債,向市場投放流動性,並約定在日後賣回該國債。

措施助推動機構買債

雖然逆回購與QE皆涉及央行買入資產,但本質上有差別。逆回購是各國央行的慣常工具,買入標的局限於國債類,並於指定期限賣出使資金回籠。QE則是當傳統幣策工具受制於零利率下限而失效後,央行才採取的非常規手段。央行創造貨幣直接於市場買入資產,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標的不限於國債,如美國QE時買入按揭債券,日本QE甚至買入企業股票。

現時內地幣策工具依然充裕,早前的去槓桿建立了政策儲備。與其他新興經濟體比較,內地存款準備金率顯然過高,人行可進一步以降準置換MLF(中期借貸便利),在基礎貨幣總量不變下,向市場提供較長期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內地短端債券利率現時仍然高於2厘,距離零利率下限甚遠,因此不需要使用QE。

現時內地銀行業資本不足,是對信貸投放造成約束的重要因素。創設CBS旨於提高永續債的流動性,推動機構買入永續債,好讓銀行補充資本、以加大放貸,紓緩中小微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務求穩住增長。

不涉及基礎貨幣投放

互換機制下,所有權並沒有轉移,信用風險依然由手持的永續債的機構承擔,央行只對永續債的流動性提供支持,並不承擔信用風險。CBS操作是以券換券,換入的央票不能從人行獲得基礎貨幣,由於不涉及基礎貨幣投放,因此肯定不是QE。所謂CBS是中國版QE的錯誤解讀,可謂一廂情願。

莊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