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技能教育投資更形迫切

過往大半年,有關中國的分析大都聚焦於中美貿易戰對中美兩國以至全球的影響。筆者當然同意中美貿易戰對中美經濟的重要性,但影響中國經濟中長線增長的其他因素,亦絕對不能忽視。尤其是中國經濟自一○年開始明顯放緩,加上人口不斷老化,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接近2.5億人,佔總人口的17.9%。

中國人口增長續下降

在人口老化的同時,人口增長卻不斷下降,一八年出生人口比一七年減少200萬,至1,523萬人,為近40年來最低水平。去年不單出生人口下降,勞動人口也出現近年首次下跌。一七年底的全國就業人數為7.764億人,去年為7.758億人。

勞動力的增長速度下降,自然帶動勞動成本上漲,無形之中增大了企業經營成本,人口紅利(Population Dividend)帶來的低勞動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

人口和勞動力數量減少,不可能在短期內提升,要保持經濟增長,就只能依靠資本投入或是提升勞動生產力。

未必人人想做大學生

中國人均收入已達中高水平,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但與其他中高等收入國家仍有一段相當距離。以一七年為例,中國的適齡人口能接受大專或以上教育的比率只有13.8%,而本科及研究生課程更只達5.8%和0.5%,中國本科及研究生課程的投資一定要急起直追。

不過,一個國家的發展,不一定單靠高科技人才。大學教育固然重要的,但實際上,對於大學教育,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特質,有些人適合學術訓練,有些人則更適合職業教育或技能教育,但這方面一直都被忽略。

不少經濟學的相關研究,論證了技能教育投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形成更高的生產率。要提升中國的勞動生產力,不一定要大量增加中國本科和研究生的學額,更重要的是教育公平及普及化,加上適切的技術人才,這包括中高級技術員。他們主要從事生產和應用環節,高水平的技術員就是高質量產品的先決條件。

「德國製造」享譽有因

技術培訓的回報可以相當高,以德國為例,極強調技術員訓練的嚴謹性。靈活和創造力是德國產品在研發階段所鼓勵的,但生產實施過程必須一絲不苟,跟足程序和指引。德國職業教育的一個基本精神就是一絲不苟照操作規程辦事,容不得一點「靈活性」。技術員職責之一就是保證產品質量,德國技術員訓練的最重要一環是對程序和操作馬虎「零容忍」。

從企業家到工人,從職業教育機構到質量監管部門,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可以說是貫穿德國實體經濟各個環節的一個重要軟實力。從實際操作層面看,這種軟實力獲得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德技術員和工程人員等應用型人才的標準化培訓。「德國製造」的基礎不單是科研創新的基礎,同樣重要的是對技術員培訓的嚴謹和技術員對自己崗位的認同。

再看美國、日本和今天的南韓,這些製造強國,無一不是極重視技術和在職培訓,提升技術員的生產力,才有今天高質素的產品和市場競爭力,這一方面非常值得中國借鑑。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及經濟學教授

作者:鄺志良